石油部的感谢信还放在桌上。
北京微电子学组那边又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成功稳定制备出了符合要求的晶体管。
几乎同时,材料组的陈工也送来报告,刀具涂层技术的工艺稳定性有了显著提升。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从不同领域传来,赵四的办公室成了信息汇集的中心。
他坐在桌前,面前摊着好几份来自不同项目的技术简报和下一步规划建议。
五轴平台要优化、数控系统要攻关、新材料要中试、微电子要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各个方向都需要他审阅、决策、协调资源。
这些技术领域相互关联,却又各有各的专业壁垒。
赵四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同时在下好几盘棋的棋手,棋盘之间还有丝线相连,动一处而牵全身。
光靠脑子记和翻笔记本,越来越难以把握全局,更别说进行前瞻性的布局了。
“要是有张地图就好了……”赵四揉了揉眉心,下意识地低语了一句。一张能清晰显示各技术领域当前进展、瓶颈、以及未来可能路径的“技术地图”。
就在这时,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这声音似乎更加低沉、更具质感,仿佛来自更深的层面。
【检测到宿主推动工业文明进程达到新阈值……】
【关键节点‘母机诞生’、‘能源突破’、‘微光初现’已点亮……】
【工业文明知识脉络初步贯通……】
【‘日常签到系统’升级条件满足……开始升级……】
【升级完成!‘工业文明知识图谱辅助系统’已激活!】
【系统空间升级完成!空间容量扩大至十万立方米,时间静止区域扩展!】
赵四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集中精神"看"向系统空间中的变化。
只见之前那个相对简单的物品清单界面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略显朦胧的立体网状结构图。
那个立体网状结构图发出柔和而深邃的光芒。
图谱中心是一个明亮的光点,标注着"当前核心:精密制造"。
从这个核心延伸出数条粗细不一、明暗不同的光带,分别指向"材料科学"、"能源动力"、"自动控制"、"微电子技术"等主要节点。
每个节点周围,又衍生出更细的分支。
有些分支闪烁着稳定的光芒,代表已掌握或已布局的技术(如"涂层技术"、"滚子磨床"、"晶体管工艺")。
有些则黯淡无光,甚至只是模糊的虚影。
更奇妙的是,当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动控制"这个节点上时,图谱显示出几条清晰的演进路径。
从当前使用的继电器逻辑控制,到需要先突破的可编程控制器,再到依赖微处理器支撑的真正数控系统。
而目前,"微处理器"这个节点还是一片灰暗,显示为"前置技术未解锁"。
"原来如此……"赵四恍然大悟。
不是他不想搞数控系统,而是基础条件确实还不具备。
没有CPU这个"大脑",所谓的数控系统就是空中楼阁。
这让他对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他继续探索图谱,发现在"可编程控制器"这个过渡节点上,系统给出了明确的提示。
可以先从简单的指令读入、步进顺序控制开始,为未来的数字化控制积累经验。
同时,图谱还特别标亮要先解决"位置检测"和"驱动执行"这两个基础环节。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音响起:
【是否对过渡路径'可编程控制基础'进行深度推演?】
【将消耗一次日常签到机会,获取关键技术方向指引及辅助物资。】
"是!"赵四毫不犹豫。
签到机会被消耗,系统空间中随即出现了几件关键物品。
一套精密的光栅尺样本、几个不同型号的步进电机、一叠关于可编程控制器原理的文献资料,还有一小盒用于实验的集成电路基础元件。
更重要的是,系统给出了明确的研发路径图:先从简单的纸带读入装置和步进电机驱动开始,逐步向可编程控制过渡。
赵四立即行动。
他先取出系统提供的光栅尺样本,召集测量组的专家开会。
"老张,你们组立即开始研究这个。"
他将光栅尺递给测量组长,"这是实现位置精确检测的关键,我们要先掌握它的原理和应用技术。"
测量组长接过光栅尺,仔细端详着上面细密的刻线,眼中露出惊喜之色。
"赵组长,这东西的精度比我们现有的测量手段高出一个数量级!从哪里搞到的?"
"特殊渠道。"赵四没有多说,但专家们看到实物后,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你们要尽快吃透它的原理,设计出适合机床使用的检测装置。"
接着,他又拿出步进电机样品,找到电气工程师老王。
"这种电机可以实现精确的角度控制,比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要精准得多。”
“我们要先掌握它的驱动技术。"
老王拆开一个步进电机,仔细研究着内部结构:"有意思……”
“通过脉冲信号控制转角,这个思路确实巧妙。”
“赵组长,给我们两周时间,保证搞出可用的驱动电路!"
最后,他根据系统提供的文献资料,画出了一个简单的控制框架图。
通过纸带输入指令,经过逻辑电路解码,驱动步进电机执行动作。
虽然还很原始,但这已经跳出了纯继电器控制的局限。
"我们现在还造不出真正的数控系统,但不妨碍我们为未来做准备。"
赵四在技术讨论会上向各小组负责人展示这个发展路线图,"先解决位置检测和精确驱动这两个基础问题,同时积累可编程控制的经验。”
“等微电子技术突破了,我们就能快速跟上。"
这个务实的发展思路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同。
"我同意赵组长的思路。"负责电气自动化的高工点头说道,"从基础做起,步步为营,这样既稳妥又能为未来打好基础。"
"位置检测确实是自动化的眼睛。"测量组长老张也表示赞同,"没有精确的测量,再好的控制也是盲人摸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四根据知识图谱的指引,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测量组开始攻关光栅尺的应用技术,电气组研究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而逻辑电路组则开始设计简单的指令读入装置。
各个小组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研发氛围。
更让赵四惊喜的是,知识图谱并非静态的。
随着各个小组取得进展,图谱上相应的节点会逐渐变亮,同时还会显示出与其他节点的关联关系。
比如当测量组在光栅尺应用上取得突破时,图谱不仅点亮了"位置检测"节点,还提示了这个技术与未来"数控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的关联。
这种动态反馈让赵四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研发方向,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他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各种技术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布局,引导整个研发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周后,各个小组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测量组成功将光栅尺应用于一台旧机床的定位检测,精度比原来提高了十倍。
电气组设计出了稳定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控制精度达到了预期。
逻辑电路组则制作出了简单的纸带读入装置原型。
赵四将各组的成果集中展示,组织了一次跨小组的技术交流会。
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研发团队士气大振。
"同志们,我们正在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工业自动化道路。"
赵四在总结时说道,"虽然现在还很简陋,但每一步都是扎实的。”
“我相信,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够攻克数控系统这个堡垒。"
散会后,赵四再次将意识沉入系统空间。
看着那扩大后的存储空间和日益清晰的技术发展图谱,他对未来的道路看得更加明白了。
现在的每一步积累,都是在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做准备。
而当条件成熟时,凭借这些前期积累,他们一定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跨越。
系统空间的这次升级,不仅给了他导航图,还给了他足够的"弹药储备"。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照图谱指引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而在图谱的深处,那些尚未点亮的节点,正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