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北这边刚把内部管理的缰绳勒紧了些,还没顾上喘口气,外头的风就吹了进来,带着股说不清的寒意。
最先觉察不对劲的是王嫂。她性子泼辣,爱跟人来往,常去镇上的菜市场采买些零碎。这天回来,她把菜篮子往地上一放,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北北,俺听着点闲话。”王嫂凑到正在核对订单的赵北北身边,压低了声音,“市场上有人嚼舌根,说咱们这‘网红糖’啊,就是样子货,火不了几天,风头一过就得凉。”
赵北北敲击计算器的手指停了一下,抬眼:“说这话的是什么人?”
“听着像是‘福顺昌’那边的人提了一嘴。”王嫂撇撇嘴,“福顺昌”,是本地一家老字号糖厂,几十年的牌子了,以前是国营的,底子厚,镇上老一辈认它的人多。
赵北北“嗯”了一声,没多说,心里却留了意。
没过两天,负责线上客服的李姐也遇到了怪事。有个ID反复在店铺后台询问,问题刁钻得很:“你们这古法制作,有权威认证吗?”“保质期这么短,是不是防腐剂没敢标?”“听说就是小作坊产的,卫生能达标吗?”话里话外,透着一股挑刺的意味。
李姐按照赵北北定下的标准,客客气气地解释古法工艺的特点、强调选料和卫生标准,对方却只回了个阴阳怪气的表情包。
紧接着,线下渠道也传来了坏消息。那几家刚开始合作的小超市老板,先后打来电话,语气有些为难。
“小赵老板啊,不是我们不想卖你的货,”其中一个老板说得比较直白,“是‘福顺昌’那边找人了,说他们的老牌子冰糖、酥糖最近也搞活动,价格压得低,还暗示我们……说卖你们这种‘网红产品’风险大,不如卖老牌子稳妥。”
另一个老板则说得委婉些:“北北啊,你家糖是好,就是……这市场上现在说法有点多,顾客问起来,我们也不好解释。你看……是不是也考虑适当调调价?”
价格试探,舆论打压。赵北北心里明镜似的了。这不是偶然,是“福顺昌”这个地头蛇,开始亮爪子了。对方没直接打上门,用的都是些不上台面的小动作,但招招都冲着她的根基而来——口碑和渠道。
晚上,赵北北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桌上摆着一包她让王嫂特意买回来的“福顺昌”的经典冰糖和酥糖。包装朴实,甚至有些土气,但分量扎实,糖体晶莹。
她掰了一小块冰糖放进嘴里。甜,是那种直白、猛烈、甚至带点霸道的甜,是老一辈人熟悉和依赖的味道。和她的雪糖那种清润回甘的层次感完全不同。
压力像无声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内部刚刚理顺,外部的挑战就接踵而至。对方是老字号,有根基,有渠道,有价格优势,甚至能在舆论上轻易地给她这个“新来的”贴上“不长久”、“不靠谱”的标签。
她不怕竞争,但她清楚,自己这点家底,跟人家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马婶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走了进来,轻轻放在她桌上。“先吃饭。天塌下来也得吃饭。”
赵北北没什么胃口,但还是拿起筷子。
“听说‘福顺昌’找麻烦了?”马婶在她对面坐下,脸上带着忧色,“那厂子,年头久了,镇上不少人在里面干过,关系盘根错节的。他们要是成心挤兑,咱……”
“我知道,马婶。”赵北北打断她,声音有些低沉,“咱们根基浅。”
“要不……咱也降点价?”马婶试探着问,“先把市场稳住?”
赵北北摇了摇头,眼神慢慢变得坚定:“不能降。咱们的成本在那儿摆着,用料、工艺,哪一样都不是便宜货。降价,要么偷工减料,要么赔本赚吆喝,都是死路。”
她放下筷子,看着那包“福顺昌”的糖:“他们用他们的法子,咱们得有咱们的路子。”
她想起顾淮南说过,竞争,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她的优势是什么?不是价格,不是规模,甚至不完全是口味。是“古法技艺”背后代表的那份匠心、那份带着人情味的“手作”温度,是爷爷那本笔记里传承下来的老底子,是视频里展示的、看得见的真诚。
对方说她“网红不长久”,她就偏要把这“网红”的根,扎到传统文化的厚土里去;对方压价格,她就更要凸显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心里有了初步的盘算,但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细细琢磨。这场交锋,才刚刚开始。她这个从黑土地里冒出来的新芽,能不能顶住老树盘根的压力,还得看她接下来的招数。
夜更深了。赵北北办公室的灯,又亮到了很晚。这一次,她面对的不是锅灶前的火候,而是商场上看不见硝烟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