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
林窈刚放下包,老秦就抱着一叠材料快步走过来,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小林,来得正好!昨天调研的数据初步整理出来了,你来看看这个趋势——”
林窈接过资料,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呈现了两家企业在数据应用上的显著差异。一家企业通过数据协同实现了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40%,另一家却因数据壁垒导致库存周转率下降了15%。
她用指尖轻点着数据折线图的拐点:“秦老师,您看这两条曲线的分岔点,正好对应着他们引入数据平台的第三个月。”
说着在笔记本上标记出几个关键节点,“我觉得可以引入‘数据协同效率’作为新指标,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企业数据化的实际效益。”
老秦推了推眼镜,凑近细看:“这个思路不错。但要注意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尤其是中小企业,数据沉淀可能不完整,直接对比容易失真。”
“我们可以分层抽样,”林窈的笔尖在纸上轻轻划动,“按行业和规模分组,再结合昨天的访谈内容做交叉验证。比如那家新材料企业提到,他们最初三个月的数据整合成本高达200万,这个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
“好,就按这个方向先做初步测算。”老秦满意地点头,“下午我们把老王他们也请来,一起讨论下这个指标的构建逻辑。”
上午十点,林窈去茶水间冲咖啡时,张巧凑过来递给她一杯拿铁:“窈窈,听说你们昨天去调研了?有没有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
林窈接过咖啡道谢,倚在料理台边简单分享了企业提到的案例:“有家企业的经历特别典型——他们花大价钱引进了智能管理系统,但因为生产线和财务系统用的不是同一套标准,导致数据要在三个系统间手动转换,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张巧听得咋舌:“这些企业遇到的问题,比我们写报告时想象的复杂多了!”
“是啊,”林窈轻轻搅动着咖啡,“这就是做实地调研的意义吧。纸上谈兵永远发现不了真问题,就像那家企业,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管理架构需要调整。”
与此同时,市委会议室里正在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
周砚深坐在主位,听着发改部门的汇报,突然抬手打断:“等一下。你刚才说新兴产业园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的?”
汇报的副局长连忙解释:“是按照入园企业上报的合计……”
“把统计范围说清楚,”周砚深的指尖在报表上轻轻一点,“是实际到位资金,还是签约金额?是否包含了重复计算的基建投入?我要看到分行业的明细数据。”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发改局长立即回应:“书记,我们马上重新核实,下午下班前提交细分数据。”
“不用等到下班,”周砚深看了眼手表,“三点前我要看到准确数据。另外,这个增速与用电量、税收增幅明显不匹配,请经信局和税务局同步做个交叉比对。”
他转向经信局负责人:“上周调研的那家智能装备企业,反映的专利转化堵点,你们跟进方案出来没有?”
“已经初步拟定三条措施……”经信局长立即汇报。
“措施要具体到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周砚深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周五前我要看到企业反馈。”
会议在高效节奏中继续。
散会后,秘书长低声感叹:“书记每次都能精准抓住数据背后的关键问题。”
周砚深一边整理文件一边说:“经济工作最怕的就是数据失真。告诉各部门,报上来的数据必须经得起三方验证。”
他回到办公室,看着林窈昨天发来的调研照片——那是她在企业车间记录数据时的一个侧影,阳光透过窗户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淡淡光晕。
周砚深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片刻,唇角微微扬起,随即又投入到下一场会议的准备中。
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上疾驰,一个在数据海洋中探寻真相,一个在宏观决策中把握方向,却都在为同一座城市的发展注入着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