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风刚刮起来时,宫里的柳树才冒出嫩黄的芽,朱祁镇就吵着要放风筝。王振拗不过他,只得让小太监扎了只最大的沙燕风筝,竹骨糊着素白的绢,只在翅膀尖描了点淡墨。
“这风筝要飞得高高的,”朱祁镇牵着线轴往宫墙根跑,“要让宣府的老兵看见,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沙燕风筝在风里一挣,呼啦啦就窜上了天。朱祁镇仰着脖子追,绢布翅膀拍打着风,像极了老兵梦里回家的路。他忽然停下脚,把线轴往王振手里一塞:“你说老兵现在在做什么?是不是正揣着热馒头,在城墙上看咱们的风筝?”
王振望着风筝越飞越高,小得快要看不见,才笑道:“老兵定是看见了。他揣着陛下恩典的热馒头,看着天上的风筝,就知道京城的春天也到了,回家的日子就更近了。”
话音刚落,小太监匆匆跑来,手里举着封皱巴巴的信:“陛下!宣府来的信!是独石口老兵托塘马带回来的!”
朱祁镇一把抢过信,信纸边缘还沾着点沙土,字是用炭笔写的,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蒙陛下恩典,宣府粮足,兵卒顿顿有热馒头吃。今春草绿,瓦剌果不敢犯,大同兵已撤。某思母甚切,望早日归乡,再吃娘蒸的馒头……”
“他真的吃到热馒头了!”朱祁镇把信纸按在胸口,声音发颤,“他等着回家,等着吃娘做的馒头!”
王振替他把信纸叠好,小心收进袖里:“是啊,陛下的恩典,让老兵心里的盼头更足了。”
那天下午,朱祁镇没再放风筝。他趴在书案上,让小太监磨了墨,自己拿着笔,在宣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个馒头,又画了个牵着风筝的老兵。画完了,他把纸递给杨士奇:“杨大人,把这个送给兵部,告诉他们,老兵要回家了,咱们得给他们准备好回家的路。”
杨士奇捧着画,眼眶有些发热。他 bow身应道:“老臣这就去办。定让老兵们平平安安回家,吃上娘蒸的热馒头。”
接下来几日,宫里格外热闹。工部的匠人忙着做更大的竹粮仓,说要给京营的兵卒都配上,让他们也揣着“回家的盼头”操练;户部的差役一趟趟往城外跑,说是在修通往宣府的官道,好让老兵们回家的路更顺些。
朱祁镇天天跑到宫门口等,有时能看见从宣府回来的塘马,有时能看见往边关送新粮的车队。他总把耳朵竖得高高的,盼着能听见“老兵回家”的消息。
这日,天刚擦黑,王振忽然匆匆进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陛下!宣府的塘马说,独石口的老兵已经启程回家了!他们带着陛下恩典的粮食,揣着热馒头,正沿着官道往京城走!”
“真的?”朱祁镇猛地从椅子上跳起来,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往殿外跑,“我要去城门口接他们!我要看着老兵吃到他娘的馒头!”
王振忙追上他,一边给他穿鞋,一边劝:“陛下别急,老兵们走了十几天的路,还得些日子才到京城。不如咱们先准备好,等他们到了,给他们接风洗尘,让他们痛痛快快吃顿热乎饭。”
朱祁镇想了想,重重点头:“对!我要让小厨房蒸最白最软的馒头,炖最香的鹿肉汤,等着老兵回来!”
那天夜里,朱祁镇做了个梦。梦里他站在城门口,看见老兵背着行囊走来,手里还提着半袋宣府的沙土。老兵看见他,笑着递过一个馒头:“陛下您尝,这是我娘蒸的,比宫里的鹿肉还香!”
他笑着接过来,咬了一口,果然又软又甜,带着家的味道。梦里的风是暖的,馒头是香的,就连城门口的石狮子,都好像在笑。
第二天一早,朱祁镇就下令,让御膳房每日蒸好馒头、炖好肉汤,随时等着老兵到来。他自己也天天往城门口跑,手里牵着那只沙燕风筝——他说,风筝飞得高,能让路上的老兵看见京城的方向,知道家里人正等着他们,热馒头正冒着热气。
宫墙外的柳树渐渐绿透了,风里带着青草的味道。朱祁镇牵着风筝站在城楼上,望着宣府方向的官道,忽然觉得,那些关于“馒头”和“回家”的念想,就像这风筝线一样,一头系着京城的暖,一头系着边关的盼,把天下人心,都焐得热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