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走后,朱祁镇抱着双枪竹兵,蹲在廊下接着玩——小内侍们不敢再闹,只安安静静看着他指挥竹兵“追”石子儿,廊下只剩他“冲啊”“别跑”的小嗓门。
玩到日头偏西,风凉下来,王振才把他喊回殿里:“别玩了,手都冻红了。刚小厨房送来热汤,萝卜炖羊肉,暖身子。”
偏殿的桌上,白瓷碗里飘着油花,萝卜炖得透亮,羊肉切得小块,烂得一抿就化。朱祁镇拿起勺子,刚舀了一勺,忽然想起啥,抬头问:“大同那些老兵,回家看母亲,能吃上热汤不?”
“应该能。”王振帮他撇去碗里的油,“总兵说了,给他们备了干粮,还多给了些碎银子,回家能买肉炖着吃。”
他点点头,舀了块萝卜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忽然觉得这汤比平时香。吃着吃着,手又摸向怀里的布包——是太皇太后给的梅片糕,软乎乎的,他捏了一块,递到王振嘴边:“你也吃,甜。”
王振没接,笑着摆手:“奴才不吃,陛下留着当点心。对了,兵部李主事刚才又来一趟,说大同总兵托他带个东西,给陛下。”
“给我的?”朱祁镇放下勺子,眼睛亮了,“是啥?是不是跟竹兵一样的玩意儿?”
王振从外间拿进来个牛皮纸包,递给他:“不是玩意儿,是信——大同那几个想回家的老兵,托总兵写的,给陛下道谢。”
纸包挺厚,里面裹着三张小纸条,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不少墨团——显然是老兵们自己写的,写不好就涂了重写。
朱祁镇捏着纸条,有点慌:“我好多字不认识,你念给我听。”
“哎。”王振拿起第一张,念得慢:“陛下您好,俺是大同的老兵,姓王。俺娘七十多了,眼瞅着要过年,俺原以为今年见不着她了,没想到陛下恩准俺回家。俺到家一定给俺娘磕个头,跟她说,是当今陛下让俺回来的。开春俺去宣府,一定好好打仗,不让瓦剌抢粮食……”
念到“给俺娘磕个头”,王振顿了下——纸条上这几个字,描得特别重,墨都透了纸背。
朱祁镇没说话,手指摸着纸条上的墨团,忽然问:“他娘……会不会想他想得哭?”
“肯定想。”王振放下第一张,拿起第二张,“这个姓刘的老兵,写的是‘俺家小子才五岁,去年走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这回回去,俺教他喊爹。陛下放心,俺看完小子就归队,不耽误事’。”
第三张更短,字也最歪:“俺没娘没娃,就想回去看看俺爹的坟。谢陛下让俺回去,宣府那边,俺替陛下挡着瓦剌。”
三张信念完,偏殿里静了。朱祁镇捏着纸条,指尖蹭着那些歪扭的字,忽然把纸条叠好,放进装梅片糕的布包里:“这信,我得收好。”
“哎,收好了。”王振帮他把布包塞进怀里,“跟梅片糕一起,别丢了。”
他点点头,又拿起勺子喝羊肉汤,喝着喝着,忽然说:“王振,开春我想跟大同的兵一起去宣府。”
王振手一顿,赶紧劝:“陛下可别瞎说,宣府冷,还有瓦剌,太皇太后也不能让您去。”
“我不跟太皇太后说,我偷偷去。”他皱着眉,“我想看看那些老兵,看看他们咋挡瓦剌,也想看看宣府的粮仓,是不是真像三杨说的,堆得跟小山似的。”
“偷偷去也不行。”王振放下碗,蹲在他跟前,“陛下要是走了,宫里乱了套,瓦剌更敢来抢了。您在这儿,就是给宣府的兵撑劲儿——他们知道陛下等着消息,才更敢跟瓦剌硬来。”
朱祁镇没说话,低头戳着碗里的羊肉。他知道王振说得对,可心里还是痒痒的——那些老兵能回家看娘、看娃、看爹的坟,他也想看看宣府的样子,看看自己的兵,到底有多威风。
正闷着,殿外小内侍来报,说锦书送来了新的蜜饯,是太皇太后特意让人做的陈皮蜜饯,专治“心里闷”。
朱祁镇接过蜜饯坛子,打开盖,陈皮的香混着甜味飘出来。他捏了一块放进嘴里,酸中带甜,心里的闷散了点。
“那我不去宣府了。”他含着蜜饯,含糊道,“但你得跟我保证,宣府那边有啥消息,第一时间跟我说,不管是老兵到了,还是瓦剌又来晃悠。”
“奴才保证。”王振帮他把坛子盖好,“天天跟您说,说三遍。”
他乐了,抓起案上的双枪竹兵,让它对着蜜饯坛子:“那让它也听着,跟我一起等消息。”
窗外的日头落得差不多了,偏殿里点上了灯,暖黄的光落在竹兵上,落在装着信和梅片糕的布包上,落在一碗没喝完的羊肉汤上。朱祁镇摸着怀里的布包,忽然觉得,就算不去宣府,守着这些东西,等着消息,也挺踏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