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观,藏经阁。
窗外日影西斜,室内檀香袅袅。
【今日卦像,山雷颐,雷动于山中,唤醒万物,吉,您读圣贤书,融汇后世之学,引动体内浩然正气萌发,山下有雷,萌发之时,有神窥探而无伤大雅!】
今日李风知晓卦象之后,首先是一愣,既然是吉卦,虽然不知如何来龙,只能先放一边。
李风盘坐于蒲团之上,身前矮几上摊开的并非道经,而是儒家典籍。
既然李风已经决定走科举之路,凝聚气运加身,那么就必须要堂堂正正的科举,然后名正言顺的授官。
西行之路,并不容易,妖魔倒也在其次,主要是来自西方佛教的压力,这个身份,太重要了。
《论语》、《大学》、《中庸》李风已通读一遍,基本上就是过目不忘,但是这不重要。
其中微言大义,在自己先天元神的映照下,已非简单的文字训诂,而是化为一幅幅清晰明了的心性修炼图卷。
先天境,先天元神主事,这跟普通的文人看经文,完全是两种状态。
哪怕李风也并不是真正的儒家大儒,但是先天境跟非先天,在读经上,是有本质的区别,完全不可以道理言之。
寻常书生读经文,属于是死记硬背,学而不化,然后努力记住圣人的话,并且用仁义礼智信去要求自己去做,哪怕是将儒家经典背诵的倒背如流,其实并不能汇聚与心,仍旧停留在表面。
然后,普通的儒家是通过读书来吸取一丝丝的文气,追求的是做圣贤门下的优秀学生,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先天元神,清净圆明,具有直觉性和整体性。
当圣贤文字映入眼帘,元神直接穿透文字表象,捕捉其背后蕴含的道与理的本身。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李风此刻诵读,这是中庸的一篇精义。
“由内而外,由心及物……”
李风喃喃自语,已经有所领悟。
“内心达到至诚之境,此念纯粹无伪,便能自然显化于外形,进而显著昭彰,焕发光明,此光明能驱动自身言行,言行能改变外界,最终达到教化万物,与道同化的境界!这岂不正是心学明悟良知后的以事炼心,心念一动,便是风雷伊始!这也是骊山老母所言,弥补知行割裂的路!”
看到这里,李风顿时大为惊讶,同时将后世心学的书籍,在元神之中过了一遍,顿时有所领悟,霎时间融汇于心。
“怪不得,为何儒家弟子万千,皆言仁义,唯亚圣孟子能养出这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原因也在于心啊!”
此刻李风明白,儒生,将仁义礼智信当作外在的教条,去遵守,去背诵。
他们是在行义,却未必是发自本心深处的集义。
他们的义,是书本上的义,是圣人定义的义,而非自身良知认定的义,所以他们不能养出浩然正气。
而孟子不同!
早已跳出了对经文字句的执着,已然汇聚于心,孟子的义,不是来自外部的标准,而是源于孟子透彻领悟天地大道后,从自身良知中生发出来的、不容置疑的操守之义!
这并非书生的迂腐之气,也非江湖的匹夫之勇,而是一种建立在本心的力量!
“唯天下至诚,这个至诚便是心的知良知啊!”
想到此处,李风拿起《孟子》,开始阅读,当读到公孙丑篇那段关于气的千古名问时,不由地轻声诵读出来!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李风的声音不高,却在寂静的经阁中清晰回荡。
起初,只是以纯粹求知的心态去理解。
但当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一句入心,元神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李风双眸之中清光湛然,心神已彻底沉入一种玄妙的悟道之境。
后天识神的纷扰早已在先天境界下平息,此刻主导李风思维的,是那圆融无碍的先天元神。
“这不正是我纯阳天仙诀孜孜以求的终极状态吗?”
李风心中掀起惊涛骇浪,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最终不正是要将后天驳杂的五行之气,淬炼成至精至纯、浩然无匹、能充斥宇宙的先天一炁?
这直养,便是要求心念纯粹如赤子,道心坚定若磐石,不偏不倚,这本身就是最上乘的养气法门!儒道在此处,竟是殊途同归!
思绪未停,下一句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已如洪钟大吕,震得他神魂发聩。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李风只觉得豁然贯通。
“浩然之气,绝非单纯的法力积累,它必须要有义,合乎天理人心的行为作为骨,要有道,天地根本规律作为灵魂!若无此二者支撑,再庞大的能量也只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触即溃,这便是馁的本质!”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最后一句,更是将李风点醒。
此气在于平日点滴集义的积累,在于心念言行与道义的契合,绝非靠一时冲动的正义之举所能侥幸获得。
也就说,到了这里,儒家的修行,与心学的事上炼心,已经可以融合了,怪不得孟子是唯一修成浩然正气的,为什么后世多喜欢孟子,而不喜欢孔子,正是于此。
可以说,孟子是属于侠儒,没有刻板的教条,只有纯粹本心迸发的良知。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儒其表,侠其心,行仁政之志,持浩然之剑。或许未来西游之行,我当以孟子之行,或许可做到,弥补真正的知行割裂!”
李风同样在追求知行合一,同样不愿被教条束缚,最重要的是,李风还修炼道家纯阳,本就是逍遥之义,同样在寻找一种发自本心,能贯通万法的力量。
这一刻,李风忽然明白,最接近心学的是孟子,心无滞碍,气自浩然,未来西游之行,修道家之纯阳,行孟子之侠义。
那么,自身的道,结合了道家纯阳的逍遥本意,儒家的孟子侠儒才能最好的兼容!
这一刻的明悟,如同最后一记重锤,彻底敲开了那扇通往浩然正气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