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是中文互联网社区的萌芽时期,虽然当时专门的电影评分网站还没有出现,但是已经有了一些论坛,成为了电影爱好者的聚集地。
    比如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比如猫扑大杂烩,天涯论坛也在今年上线了。
    《南京照相馆》首映第一天,一些帖子开始发布。
    等到了第二天,各个论坛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帖子,毫无例外全部都是针对《南京照相馆》的。
    【冰箱里的秦鹅:又是这种说教类的电影,内地的电影人,难道就不能跳出这种窠臼吗?你们的脑子只会想到这么狭窄的题材吗?】
    【一力破天:确实,比起《辛德勒名单》、《泰克尼克号》,从立意上面就落了下乘】
    ……
    直到一位昵称叫“泽野仙人”的网民,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批判《南京照相馆》的文章出现后,处在萌芽期的中文互联网社区,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盛宴。
    泽野仙人似乎做了大量的准备,他从历史真实性、人物塑造失焦、历史叙事责任三方面,对南京照相馆进行了大全方位的批判。
    他认为影片简化了守卫者的形象,片中通过士兵台词,渲染高级将领提前逃跑导致部队失守的情节。
    这一设定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这场战役实则是一场中国各级将领大多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的悲壮战役。
    第88师、第74军等部队都在极端劣势下进行了顽强抵抗。
    影片对此的简化处理,无疑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
    他还批判影片在人物刻画上,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
    侵略者伊藤秀夫的形象塑造趋于概念化,作为掌握着武器与摄影机的双重掠夺者,其形象被简化为日本法西斯的单一符号。
    这种处理虽然清晰地表达了批判立场,却丧失了角色应有的复杂性,使得这个人物更像是一个理念的传声筒,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历史叙述责任方面,他更是将主创团队喷的狗血淋头。
    他认为为什么内地的电影人不能直接讲述那些真实存在的英雄故事?
    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影像资料、明妮·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义举——这些真实的历史片段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舍弃这些真实而选择虚构,不仅是艺术上的失策,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这个帖子不仅在各大论坛盛传,更是被南方系媒体奉为至宝。
    看吧!这才是观众的心声。
    这回可不是我们乱说了。
    内地的网民如今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这篇帖子线上和线下同时引发舆论爆炸,所带来的影响自然很大。
    舆论风向再一次给《南京照相馆》带去了压力,这一次纯粹是从电影的本身着眼。
    对于这一点,周树早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他选择拍《南京照相馆》的时候,就知道肯定会有这么一天。
    所以抗战三部曲的第三部,就是对《南京照相馆》的补充。
    有反对的人,自然就有站在客观的角度赞扬的人。
    这个年代的互联网,有着很多真正的大能人物,他们的意见和帖子往往很有深度。
    一个昵称名叫“一梦黄粱”的用户,在天涯论坛上写下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周树的支持。
    这篇文章写的特别好,周树刚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行内专业人士。
    他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从影像本体论的深刻隐喻与批判力量,从克制的叙事与崇高的审美追求,以及历史修正主义背景下的当代意义四个大方面来阐述的。
    从格局上面,就比泽野仙人更宏大。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方面他写到。
    影片的灵感来自于真实历史事件——京字第1号证据,导演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似乎猜出了电影上映后会出现的状况,所以他提前打了补丁。
    约翰·马吉、明妮魏特林等人都有露面,甚至连最后的京字第一号证据也提了,这不能说导演不尊重历史。
    艺术创作并非历史教科书,它有权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人物和戏剧性结构,实现对历史精神的更深刻传达。
    同时导演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观点,“小人物史诗”的历史哲学。
    影片当中所有的角色都是小人物,利用普通人的视角切入浩劫,这并非消解历史的宏大,恰恰是对历史参与主体多元性的还原。
    真正的历史不仅由大人物书写,更是无数无名个体共同谱写的悲壮交响。
    当老金拉动绘有大好河山的背景布,高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一种基于民族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真实在银幕上震撼诞生。
    至于影像本体论的深刻隐喻与批判力量,他重点提到了两点,一个是影像的双重性揭示,另一个是暗房红光的象征系统。
    “一梦黄粱”认为,影片构建了枪支与相机、底片与生命、显影液与血液等多重隐喻关系。
    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角色揭示了影像作为权力工具的双重性——它既可以是记录真相的媒介,也可能沦为粉饰罪恶的帮凶。
    而暗房中显影盘这一意象,被塑造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红光既是揭露历史真相的媒介,也象征着在至暗时刻民族良知的觉醒与生命的坚韧。
    这种艺术处理,将技术过程升华为精神仪式,远超简单的情节推进工具。
    他赞扬周树的克制美学与情感留白,认为《南京照相馆》与一些直接渲染暴力的战争片不同。
    《南京照相馆》对暴行的呈现保持了极大的克制,更多通过声音造型(如婴儿啼哭与摔落声的叠加)、远景剪影(如尸体堆叠的朦胧轮廓)和意象对比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和理性思考。
    这种留白的力量反而赋予影片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更认为影片的核心主题绝非煽动仇恨,而是展现平凡人在绝境中守护真相、坚守尊严的勇气。
    当阿昌、林毓秀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罪证底片时,他们守护的是历史的真相,而非仇恨的情绪。
    这种转化,正是将狭隘的“仇恨记忆”升华为负责任的“责任记忆”。
    周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彻底确定,这个“一梦黄粱”不仅是业内人士,而且是理论水平很高的一个人。
    很有可能是老前辈。
    第四代导演中,能说出这个话的基本上没有。
    第三代导演倒是有可能。
    不过让老前辈上网肯定不现实,这大概率是转述。
    可是这篇文章的效果立竿见影,不仅仅有一大批报纸刊登上去,甚至连一些官媒都刊登了文章,对文章展现出来的观点表达了赞同。
    似乎这位作者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一梦黄粱,好像是见惯了繁华之后的淡然。
    一梦黄粱带来的影响,瞬间盖过了泽野仙人。
    原本对《南京照相馆》不利的局面,再一次翻了过来,甚至朝着更好的局势在发展。
    周树几乎天天去一趟八一厂,每天都能得到票房节节攀升的好消息。
    上映仅仅第一周,《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就达到了1700万,这其中苏村地区加起来的票房最高,十三太保争先恐后地带动。
    其次则是沪海,京城第三,再后面是其他地区。
    票房的势头走向很稳,第二周又拿下了900万的票房,2600万的票房给了低谷期的内地电影行业注入了一剂猛药。
    刘健忠、八一厂、南影厂,甚至是中影的韩三屏看到后,对这部电影的表现那是极为欣喜。
    都不需要周树去提,他们自己就开始联系官媒,为电影点赞。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系媒体暂时失声了。
    有了这种助力,第三周票房不降反升,一举拿下了1100万。
    3700万了。
    今年到目前为止,票房最高的电影是《不见不散》,4300万。
    而《南京照相馆》,仅仅三周的时间就已经拿下了3700万,一举冲到了内地票房排行榜的第二位。
    电影局、中影、八一厂、南影厂全都找到了周树,他们似乎要见证一个新的里程碑诞生了。
    是不是应该庆祝?
    周树说等一等,等上映一个月再看一看。
    第四周,《南京照相馆》依旧拿下500万的票房。
    一个月时间,4200万,距离《不见不散》的票房记录只剩下100万了。
    《南京照相馆》彻底大爆,打了很多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你说电影不好,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庆祝,必须要好好的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