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指南:糖尿病迄今已有一定历史。目前,市场上有许多降血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充分了解这些药物的成分、适应症、副作用等注意事项,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和治疗相应的药物。那么,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是什么?请看下面的介绍。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1。口服降糖药
1和磺酰脲类药物
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和引起k+外流等发挥作用;细胞去极化,ca2+流入,诱导胰岛素分泌。此外,还能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缓解受体后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等。
(1)、格列吡嗪(美皮利得、胡萝卜素、德萨、埃皮利得):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起效快,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迅速,Bigliebenclamide引起的低血糖反应较少。效果持续了24小时。它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人糖尿病。
(2),格列齐特(达美康,富莱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比第一代二甲双胍强10倍以上。此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微血栓,从而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人糖尿病、肥胖糖尿病或血管疾病。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应谨慎。
(3)、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5)、格列美脲(亚莫利):第三代新的口服磺酰脲类药,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它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体内半衰期长达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
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降糖作用较笨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治疗。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 α糖苷酶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1)、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2)、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