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血栓性静脉炎的简介二、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三、血栓性静脉炎的危害四、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发人群五、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方法
血栓性静脉炎简介
静脉炎(全称血栓性静脉炎)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静脉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一些病人可能发烧,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病人经常抱怨疼痛和肿胀。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外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和长期站立、蹲下、久坐、长时间躺着等。这种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手术后。
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淤滞、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
临床上,涉及上述三个方面的许多因素均客观地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有:
1.外科:特别是整形外科、胸外科、腹部外科和泌尿生殖外科;2.肿瘤:胰腺、肺、性腺、乳腺和泌尿道的恶性肿瘤;3.创伤:尤其是脊柱、骨盆和下肢骨折;
4.长期卧床休息:如急性心肌梗塞、中风和手术后;
5、妊娠时雌激素的作用;
6.高凝状态:抗凝血酶ⅲ、C蛋白或S蛋白缺乏、循环狼疮抗凝剂、骨髓增生性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7、静脉炎及静脉介入诊疗导致静脉损伤。上述各种病因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因素。例如,除了手术造成的局部静脉损伤外,手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会造成静脉淤血;大手术后,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
血栓性静脉炎的危害
下肢有两组深静脉和浅静脉。深层静脉与深层肌肉层的动脉平行。浅静脉(大隐静脉)独立地潜到皮肤下面,并在大腿根部并入股静脉。下肢静脉有长冲程,许多瓣膜,许多分支,容易受伤。或由于静脉曲张、血流缓慢和淤滞;结合高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等多种因素,促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复杂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表现:肢体肿胀、疲劳、沉重、行走困难等。患肢血流受阻和淤滞,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随着时间的推移,下肢远端的皮肤营养不良、粗糙、脱皮和皲裂,类似橡胶腿。丹毒感染和溃疡成为常见的并发症。
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
1.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增加,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加,导致静脉炎。
2.对于长期卧床休息、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曲张、静脉动脉瘤等血流速度慢的患者,孕妇血流速度慢,血小板粘附血管壁,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3.患有风湿性疾病的人风湿病侵入血管壁引起血管炎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这种静脉炎通常是迁移性的,难以治疗。
4.一些血管内膜损伤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硬化剂、高渗溶液、抗肿瘤药物、造影剂、24小时静脉插管、肿瘤细胞侵袭和细菌感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内膜损伤粗糙不均匀,血小板容易粘在一起,从而导致凝血并促进静脉炎的形成。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针对肺栓塞的严重威胁,所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提前预防。对于股骨头骨折、骨科大手术或骨盆手术,如果中老年人有血液粘度增加等危险因素,在手术前1小时以上大多用低剂量肝素预防。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每8-12小时注射一次,直至患者起床。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也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华法林和其他类似药物也可以选择。葡聚糖40可用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没有预防作用。对于有明显抗凝禁忌症的患者,应采取保守的预防方法,包括早起和穿弹力袜。腓肠的定期充气加压也是有效的,但是病人很难接受。
深静脉血栓形成因其严重的致命并发症——肺栓塞和残余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而受到临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