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尘沙起 雪花雨落:青楼女子的境遇

青楼不就是做生意么?

其实未必!青楼在中国古代是个特殊的存在。青楼的小姐姐虽然也是风尘女子,但却未必不是“艺术家”。如果没点才,李白不会写“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李商隐不会写出“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的句子,柳永绝对不会写“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古代青楼的小姐姐每天做什么?

我们用一个故事就可以证明青楼女子的才。

北宋时,有人在青楼唱秦观的《满庭芳》词,这人口误,讲原词的第一句唱错了,本应该为“画角声断谯门”,他顺口唱成“画角声断斜阳”。这样一来,原词的韵就变了,变成了“阳”字韵。旁边的一个叫琴操青楼女子立即听了出来,并纠正了。结果这人反将琴操一军,问她能否将全首词改成“阳”字韵。没想到琴操张口就来: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谯门)。暂停征辔,聊共引离觞(樽)。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雾茫茫(烟霭纷纷)。孤村里,(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孤村)。魂伤(销魂)

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余香(啼痕)。伤心(情)处,长(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黄昏)。”

(按:括号内为秦观《满庭芳》原词之韵。)

你品,你细品,这种改动,已经不仅仅是变韵的问题了,可以说整个词的意境都变了,不输于原词。

才思敏捷,恐怕不下于秦观本人。这当然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的同时,大加赞叹。这或许是才子们爱去青楼的原因之一了。

实际上,古代青楼,跟妓院并不等同。接待的人也不同。

青楼这个词,原本指豪华精致的楼房,有时候就是一个代称,《晋书》中说的“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个“青楼”指的就是青漆高楼。“朱门”是红漆大门。所以杜甫诗说“朱门酒肉臭”。

但也许这种朱门内的青漆高楼里蓄养着家妓,后来就慢慢变成了一种代称,所谓“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刘邈),就是这个意思。

青楼真正成为烟花之地的代称,是到了唐代才有的。而且,这种是非常高级的地方,不是里面姑娘就敢称青楼的。

青楼上的妓女,一般是艺妓,也有色艺双绝,两种服务都提供的。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是吟诗诵词、弹琴唱曲。在这个过程中顺便眉来眼去,以至于谈情说爱。这在有些人眼里,是一种“情趣”,没有这种情趣的人,也不会去这种地方,没点艺术兴趣和艺术修养的人,也不会去这里。所以,才有那么的诗人词人大才子为青楼留名。

至于一般人,根本没资格逛窑子。

《水浒传》里写宋徽宗去找李师师,全程清雅,徽宗皇帝坐着干等,还不能发脾气,李师师是沐浴焚香老半天,最后出来弹个琴,就完了。而宋徽宗竟然非常满意的离去了。

古代男人的想法,也是很奇怪的。

中档的妓院,也不叫青楼,而叫“酒楼”。这里没有什么声色之美,看名字就知道,酒楼酒楼,就是为吃货们准备的,满足口腹之乐。最讲究的是厨师级别够不够,烹调手段高不高。配上好酒,衣着华丽、年轻貌美的姑娘们陪着,这就叫喝花酒。

因为喝酒总是彻夜为欢,所以这种地方,美酒佳肴,鲜汤甜点,弦管笙歌,莺声燕语,闹个不停,一到晚上就挂着红灯笼,映着一片红,就是红灯区了。

低档的,那就叫妓院了,专门做生意。其他的一概不讲究,所谓“窑子”,最初是很多不法的人,骗一些女子,比如乞丐之类,找个破窑洞,收很少的钱,满足那些没钱但有需要的人。慢慢地,就把这地方称呼为“窑子”了。

这些人,都是不会去青楼的。

去青楼的人,也不是单纯为了某种服务,他们是有资本的文人士大夫,以及儒商武人。不管最终有没有出事,有没有在温香软玉中颠倒,但提前的步骤一定是舞文弄墨、吟诗作赋。

也许,他们把这个叫做“休息”。

从这一点上讲,青楼在选址上就很讲究,必须很清幽。闹市中是不可能的,要到青楼,必须走些弯弯曲曲的小径,所谓小径通幽。一路上分花拂柳,杨柳含有“依人”之义,流水叮咚,都是“不尽”之情。

整个青楼的建筑,非常讲究。简直是在搞园林艺术。厅堂要宽,庭院要美,前后植花卉,左右立怪石,池中泛游鱼,轩内垂帘幕。

室内的陈设,更是精致,须有琴棋书画,笔墨纸砚 ,无所不备。菜肴、点心、瓜果、餐具、酒盅、茶杯,能有多精致就多精致。

至于青楼女子的打扮——

“衬玉罗慳,销金样窄,载不起、盈盈一段春。嬉游倦,笑教人款捻,微褪些跟。”

这是南宋刘过得词,说的很清楚,这种穿着,绝非一般女子可以有的。因为她们就是要给人“洛浦凌波,为谁微步,轻尘暗生”的感觉。

而且,她们绝对不会很主动,而是“懊恨深遮,牵情半露,出没风前烟缕裙”。

明代的也一样,《板桥杂记》中写明代的青楼女子是,“长指爪,修容貌,留仙裙,石华广袖,衣被灿然。”可见青楼的小姐姐还要做美甲、化妆。衣饰也比较精致。

而且,她们出门也可以乘轿子。

唐代还有一个规矩:进士及第,必从中挑选两个英俊少年,使之游遍全城,采摘“名花”,号称“两街探花使”,又叫“探花郎”。探花郎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妓女们纷纷依在青楼窗前,向他们左眼含情脉脉右眼暗送秋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真特么潇洒!

唐代本来就对这种艺术事业比较上心。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大唐的艺术总监,他有自己的国家歌舞团,又是作诗又是唱戏的。前蜀王衍、南唐李煜比起唐玄宗,一点也不差。

所以,青楼也有很多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代称,比如,行院、章台等。

宋代也不差,很多人可以千首诗傲万户侯。宋代民间还有“评花榜”活动。就是组织文人雅士对于妓女进行选美比赛。像柳永、秦观之辈,本来就是游戏人生、笑傲江湖的,一生都是激情与红粉知己,对那功名富贵,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而他们“评花”,给的名衔不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而是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简直等同于国家的抡才大典。

明代选美更甚,虽然明代禁止妓院,但是,国家允许的青楼还是存在的。甚至有人写《嫖经》,这都能称为“经”,诗、书、礼、乐、易等经可怎么办?

无论如何,青楼的小姐姐们,跟妓院的色妓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尤其服务内容,有雅俗之别。长得好看,还要有才华。实际上,历来有才华的艺妓并不少,苏小小能写“妾乘油璧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的诗,可见一斑。薛涛能跟元稹诗文应对,自然也不差。

所以,青楼的小姐姐们,他们每天都是在发挥艺术想象力,挖空心思搞艺术。卖笑也罢,心中含泪也罢,总之这是重点。所以,凡入青楼,都做艺术训练。

这也导致来的客人对她们喜欢极了,连晏几道这种宰相大人之子、大才子都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剩把争空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她们要学习琴剑乐舞,还要有诗词曲赋方面的才能和修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应付非常大的场面。毕竟很多史书与古代笔记中都记载着大人物去青楼的光辉事迹。没点本事,还真应付不来。

青楼女儿十五六,翠掠云鬟妙装束。 

千金学舞拜部头,新来教得凉州曲。 

锦鞯少年被花恼,醉把金钗换香草。 

西风楼前秋雁飞,舞衣狼籍花颠倒。

宋人邹登龙的这首《青楼曲》把青楼小姐姐们的学艺之辛苦描绘尽了,不但花重金学习,还要花很多时间,不过是为了一段舞,一支曲子,最终能让“锦鞯少年”迷恋。

明代的笔记小说中就记载明宣德年间,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当国,同任内阁大臣,人称“三阁老”。某次,三阁老有“应酬”,由一位名叫齐雅秀的妓女陪酒。齐雅秀故意迟到。三阁老问她干什么去了,她说在家里看书;又问她看什么书,她说是看《烈女传》。三阁老大笑,岂有此理,你一个妓女看得哪门子《烈女传》嘛,就笑着骂她:“母狗无礼”。

谁知齐雅秀答道:“我是母狗,各位是公猴”。此言一出,在场的人全部拍案称绝。“公猴”谐音“公侯”。

这三位老人家都是位极人臣的大人物,是“公侯”级别的。字是这个字,但听起来,就像“公猴”,对得极工整。这是非常强的应变能力,戏弄大人物,但又没证据,开车于无形之中。而且极具讽刺意味,似乎说你们这些大人物,也不过是沐猴而冠而已。

那从齐雅秀故事来看,那青楼,就是一个社交场所。否则三个大臣同去干这个事儿,未免尴尬。

而古代没有其他媒介,诗词又都是唱的,青楼的小姐姐们对诗词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凡有井水处皆唱柳永就是例子。而这些小姐姐也是含着自己辛酸吧,为那些失意的才子,李白柳永秦观之辈提供了一个倾吐失意、抒发心情的港湾。以至于才子们感激涕零,怀念不断。

甚至,古代才子与青楼小姐姐之间发生感情的事情也不在少数。那只能是说有过精神交流了。

所以,古代青楼的小姐姐们,每天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才艺交心,其次才是在某种氛围内谈情说爱。也许那些看重才情的才子们在某一时刻对她们是平等的尊重,甚至是欣赏的、知心的。

但不管怎么样,她们最终还是卖身。那清雅才华之中,终究包含着很多无奈和辛酸,那地方,除了制造浪漫,更多的还是制造出了更多的人间悲苦辛酸。风尘风尘,起于风,归于尘,没人记得住她们!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