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有没有作用呢?为何科学还没有解释

地震是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地质灾害。在中国东汉时期,一位名叫张衡的学者发明了一种叫做“地震仪”的仪器——据说这种仪器能够确定地震的位置(由于古代没有电话或遥感卫星,这种仪器对于及时救灾似乎仍然非常实用)。那么,张衡的地震仪真的有效吗?

我们可以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

我们知道张衡时代的乐器是机械乐器。那时,没有电子设备,没有传感器,没有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只有青铜器。那么公元134年前张衡制造的地震仪的核心部件是一个青铜圆柱体——根据《后汉书》中模糊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圆柱体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可能性,即:

上端是自由的,下端是固定的

下端是自由的,上端是固定的。

列车员:上端和下端都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

地震前,圆柱体会向一个方向倾倒,而那个方向的龙会吐出珠子,被下面的蟾蜍抓住。

因此,从力学原理的角度来看,这个圆柱体在地震发生时会倒塌,这就是所谓的“共振”物理原理。

共振意味着铜柱的固有频率(任何固体都有固有频率,所有桥梁都有固有频率。如果军队在桥上快速行进的频率与桥的固有频率相同,它就会共振)非常接近地震前发出的次声波(一种频率小于20 Hz的声波)的频率,所以铜柱从地震的次声波中吸收能量,导致共振发生。铜柱的振幅变得越来越大,它会立即坍塌。

所以,问题是,铜柱应该向哪个方向坍塌?

根据冯瑞等人对中国地震台网的测试,铜柱的坍塌方向是随机的,不一定是在地震方向坍塌。

因此,可以说张衡的“地震仪”利用了“共振”的原理来工作,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次声波在地震前传播得非常快,而次声波在地震的纵波和横波传播之前提前一步到达事件现场,所以这台地震仪具有一定的预测地震的功能),但这台“地震仪”不能确定地震的方向。

用共鸣来解释生活现象,从东汉到金代,已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思想之一。金代学者张华(Zhang Hua)曾在他的《文物志》一书中解释了一个现象:当时,一些普通人家里的铜脸每天早晚都会莫名其妙地颤抖和嗡嗡作响。张华解释说,这是因为铜脸的自然频率与宫中早晚钟鸣响两次的频率相同,而且有共鸣。

因此,张衡的地震仪也可以用张华的理论来解释。

由于张衡的地震仪早已丢失,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所有地震仪模型都已被后人修复。其中,现在最常见的旧模型,即1951年的王振铎模型,近年来在外观和原理上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中国地震局冯瑞(2005)提出了另一个模型,即“斗柱”是一个摆,摆下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形滑道(即“后汉张衡传”中的“关”)的交叉处。地震时,“斗柱”轻弹球,球击出控制缺口的机构来打开缺口。此外,冯瑞的模型将蟾蜍从面向瓶子变成背向瓶子,充当仪器的脚。通过仿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中的圆柱体具有高灵敏度,并且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做出良好的响应,但是它不能感测地震的方向。测试结果与历史记录(张衡地震仪预测陇西地震)部分一致。

因此,为了预测地震的位置,需要更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这对东汉时期的张衡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