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4月,17岁的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留学,并被洋务运动的产物江南海军学院录取。它成立于1890年,有驾驶课、鱼雷课、轮班管理等。
由于学校不仅免除学费,还提供少量补贴,这吸引了许多贫困儿童申请。鲁迅因为祖父周福清的“考场贿赂案”,已经讨厌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为了毕业后找工作,承担起养家的重任,申请了“江南海军学校”。
鲁迅被分配轮班学习,但他只在江南海军学院学习了半年多,于1898年11月辍学。他辍学的主要原因仍不清楚。
1898年12月,鲁迅被“江南路石派”附属的“矿道派”录取。“江南路石派”于1896年在南京成立,比“江南路石派”晚了六年。
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的鲁迅的“柯法官”是他的老师余明珍,因为余明珍的词是“史克”。鲁迅曾在他的文章《昭化Xi史记·奏记》中更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柯法官”。俞明珍是“江南路石雪学”和“匡路学”的导师(校长)。那么余明珍是什么样的人呢?让鲁迅永远不要忘记。
俞明珍
俞明珍(1860-1918)名叫史克,顾安,浙江绍兴人。他于1860年出生在湖南省。他的父亲于文宝是湖南省的一名官员。他曾担任湖南新宁和东安的县长。最高官职是县长。他的家族当时也是湖南的一个显赫家族。
于文宝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即长子俞明珍、次子俞明官、三子俞益铭和大女儿俞史明。余文保从儿女的婚姻中获益匪浅,因为他娶了曾国藩的二儿子曾季红和陈宝珍。余文保的第三个儿子余益铭娶了曾国藩的孙女曾光山,而他的女儿余史明娶了陈宝珍的大儿子陈李三。于文宝嫁给曾国藩和陈宝珍后,“余家”就更加出名了。
由于他的家庭背景,余明珍年轻时就已经能够写诗和散文了。为了追求名利,他沿着科举之路努力学习。他终于在1890年通过了最高的科举考试,进入了庶吉士,也是俞明珍成立的那一年。
1892年5月,俞明珍受清廷委托担任刑部部长。他和妹夫陈李三是高级官员。陈李三是民政厅厅长,也是一名高级官员。然而,俞明珍比陈李三晚三年就职。刑事部负责国家的刑事法令,类似于目前公安和法律部的一些职能。
1894年9月17日,中日在黄海打了一场海战,被称为“1894年中日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失败告终。清政府派李鸿章全权代表赴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署了《下关条约》。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与海外隔绝的台湾岛防卫变得越来越严密。时任台湾省长的邵友联因为无法承担重任而被调回大陆。唐松井被台湾政府提拔为台湾总督,负责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计划。
1895年,在唐·松井的协调和调解下,俞明珍赴台接替顾赵茜担任台湾特使。然而,在俞明珍抵达台湾履行职责后不久,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余明珍(左起)和同事们合影。
当消息传到台湾时,台湾人民不允许。因此,主管台湾的官员带领台湾的守军勇敢地抵抗日本,建立了“台湾民主国”。俞明珍成为内政部长。然而,由于战败,他很快离开台湾,渡海到厦门。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俞明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革建议,并参与了湖南省省长陈宝珍实施的新政策。“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珍和陈李三被革职,回到家乡,再也没有使用过。
俞明珍似乎没有受到陈家和他儿子的牵连。相反,在1898年改革运动两年后,他于1900年出任“江南路石雪”一职,隶属于“旷路学”。不久,俞明珍以四品官员的身份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江苏候补道”和“江南路石雪”。
当时,清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是离开官场开始教育,因为清政府已经被小日本唤醒。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出台。许多有远大理想的人出国留学,寻求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途径。为国家开始教育和培养人才也是当时社会的共识。
1898年9月,由于南京附近的“青龙山煤矿”从事采矿工作,急需采矿技术人员,刚刚就任两河总督的刘坤一向光绪皇帝提交了一份报告,“卢氏学派应增加采矿道路研究,选择学生研究重力、蒸发、地质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进入了“矿道学校”的第二阶段。当时有24个同学,其中陈李三的大儿子陈衡恪是一个,他和鲁迅是同班同学。
陈衡恪和鲁迅
严格地说,俞明珍和鲁迅之间没有师生关系。鲁迅断言俞明珍是他自己的老师有点牵强。俞明珍是一名高级官员,而鲁迅是一名普通学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似乎不太可能有任何交集。此外,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是21岁,这是整整一代人的差距。
然而,鲁迅的处境有些特殊。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余明珍科举和官场的大四学生。俞明珍的职业道路也与周福清十分相似,人们不禁会听说周福清的“科举受贿案”。
当俞明珍到达南京就职时,也是周福清获释的时候。此外,他们都是绍兴的同胞。开明的俞明珍和鲁迅也有可能相交,因为俞明珍曾经给学生一个考试题目“华盛顿”,这也显示了当时俞明珍的广阔视野。
鲁迅以一等和三等荣誉毕业,是“矿道学校”的尖子生。第一学校的校长总是对优秀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爱。毕竟,当时学校太小,学生人数极其有限。
1902年3月24日,俞明珍亲自带领官员费胜、鲁迅、张邦华、顾朗、吴崇雪、刘乃碧和自立学生陈衡恪赴日学习。顺便说一句,他再次视察了日本教育。这次日本之旅给鲁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鲁迅的心目中,俞明珍始终是一位开明的“导师”。
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宝”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俞明珍是清政府下令调查此案的“官员”之一。俞明珍当时是“两江总督”和江苏省候补委员。为了查处“苏保”反清案件中的革命者,俞明珍一方面要查处朝廷,另一方面又要暗中保护一些人。
苏宝
1907年后,俞明珍先后出任江西甘宁路、甘肃省学习促进会和政治特使。民国初年,他还担任郑萍学院的政治特使。民国步入正轨后,俞明珍辞去了前朝老大臣的职务,回国了。
余明珍晚年住在上海、杭州等地。他的余生都在诗歌和散文中度过。他经常和他的妹夫陈李三以及其他前清朝老兵一起唱歌。他写了四卷现存于世的《古安史村》,以及《台湾八记》、《古安满璧》等作品。1918年12月24日,俞明珍在杭州因病去世。他只有58岁,还没有到60岁。真是遗憾。
《顾安诗集》
俞明珍有一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唯一的儿子俞大春(1883-1941)在日本学习过两次。他于1902年11月进入成城学校,1908年4月进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在日本求学期间,大春参加了革命者的反清活动。余明珍对儿子的行为感到震惊和不满,这导致了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不和,因为这就像拿着清政府的饭碗砸清政府的锅。
余大春还在德国留学,毕业于柏林理工大学。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北洋政府技术局局长、国家交通部龙海铁路局局长等职务。他死于58岁,就像他的父亲俞明珍一样。
大春娶了卞接君,育有四子两女。他们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和职业。他们都走自己的路。然而,他们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学者。只有他们的第三个儿子余其伟是职业革命者。他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是该校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也是12月9日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禹家”能震撼每个人的眼睛,因为“禹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突出的家族之一。一百多年没有失败,英雄辈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在今天,它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