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也有笔名裴干、极乐、黑朗、冯春等。他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并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个人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去上海、南京等地学习。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
巴金的《随想录》写于文革后,内容简单,感情真挚,充满了作者的忏悔和内省。因此,巴金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输入疾病书籍
巴金童年时生病,从未上过大学。14岁时,他设法征得祖父的同意,去了一所英语补习学校。仅仅一个月后,他因病辍学。1925年,他去北京准备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是当他被检查时,他发现他患有肺病,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想念北京大学。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经常有对患有肺病或其他疾病的英雄的描写,而情绪和思想的变化也是由于疾病而发生的,比如《死亡》中的杜大新。写《死亡》时,巴金的肺病治疗和康复是关键时期。英雄杜大新有刺杀军阀的想法,以减轻他因肺病而遭受的痛苦。
爱书
1936年,巴金以“家”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偶像,许多人追求他。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交流了半年,但从未见过面。最后,是那个女孩在信中提出:“既然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采访?”女孩主动给巴金发了一张照片,然后他们在一家咖啡馆相遇。经过八年的爱情和长跑,40多岁的巴金娶了一个叫萧珊的女孩。萧珊比巴金小13岁,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书迷就像命运
巴金对书籍的热爱在文化界是众所周知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的家庭已经很穷了,但他仍然不得不买书来省钱。一天,一直依赖他的萧珊忍不住对他说:“家里没钱了。”巴金说,不知道家里是否有钱,“钱是用来买书的。作家不买书怎么生活?”第二天,他又带孩子们去了书店。
笔名轶事
虽然巴金在国内外都很有名,但“巴金”一词的由来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而且经常被误解。据推测,这两个词来自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但事实并非如此。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一封信中对他的名字作了评论:“当我在1928年8月写《灭亡》时,我不得不在手稿上签字。我想找到两个笔画更少的单词。我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黄金”这个词,并把它写在手稿上。那时,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位朋友的姓是巴。我和他一起在法国的恰托蒂埃里住了一段时间。他是中国学生,我在《死去的太阳》的序言中说过,“我的一个朋友在一个热水项目中自杀了”。我们不是好朋友,但是在国外,人们非常重视友谊。当我想到他时,我在“黄金”一词后面加上了“巴”。从那以后,巴金成了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