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Town tomb beast)是古代人为了祈祷坟墓的安全,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扰,防止坟墓被挖掘而创造的一种怪物。有动物脸、人脸、鹿角和其他形状。
《李周》曾经记载了一个叫王祥的怪物,它品尝死者的肝脏和大脑。还有一种神兽叫方石翔,他有驱逐王祥的能力。因此,人们经常让方石翔站在墓边以防止怪物的入侵。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使用墓葬动物的习俗是从“方石翔”的传说演变而来,并在魏晋隋唐时期盛行。起初,镇墓兽的形状很简单,但后来形状变得更加复杂,而狰狞的面孔是大多数镇墓兽的样子。
镇上木雕双头墓兽
上图所示的这个镇上的墓兽来自战国时期,于1978年在湖北江陵天星关1号墓出土。它有170厘米高,现在藏在荆州博物馆。这个镇上的墓兽由一个实心的方形木头底座、一个兽头和两对鹿角组成。两个背对着的兽头由弯曲的脖子连接在一起,雕刻成畸形的龙脸,宽眼睛和长舌头伸到脖子。鹿角张开两翼,气势磅礴,增加了墓兽的神秘感。镇上这种古墓动物的形状很可能与方石翔有关,他戴着熊皮,戴着面罩,手持匕首,举着盾牌驱逐鬼魂。人们相信,装在墓穴动物头上的鹿角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保护冥界的死者。这种镇墓兽首先出现在楚国境内,然后传播到外面,然后出现在镇墓的各个地方,五代之后逐渐消失。
彩陶镇墓兽
上图中这座城镇的墓兽来自战国时期,于2015年在岳阳汨罗市友谊河边的战国古墓中出土。这种“四字”动物造型的陶器极其独特。这只动物的身体用红白相间的油漆隐约可见。它的眉头紧锁,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瞪着什么东西。该器物外观抽象,构思奇特,具有强烈的楚巫傩文化色彩。
彩绘人面镇墓兽
上图中这个镇上的墓兽,是1977年在陕西汉中崔家营出土的西魏时期的。它高37厘米,现在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这个镇上的墓兽有一张人类的脸,一具狮子的身体,还有其形状的独特特征。它与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有一些相似之处,埃及金字塔很远。从神话的角度来看,动物崇拜一般是史前社会的伴侣动物,而类人猿阶段大致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早期,神的形象大多是人头、动物头或动物头。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然而,中国的情况不同。很难说它将在什么时候进入人与动物的统一阶段。杀墓动物可以看作是人与动物统一阶段的产物。它显示了从动物到人类的逐渐演变,这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中国的古墓动物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距数千英里,但它们有内在的相似之处。
陶珍古墓丽影
上图所示的这个镇上的墓兽来自北魏,于1965年在河南省洛阳市的袁绍墓中出土。它有25.5厘米高,现在藏在国家博物馆里。这个镇上的坟墓动物是狮子的头,张开嘴,舌头溅上朱红色,背上长满鬃毛,长长的胡须垂在下巴下面,前肢两边的长发卷成翅膀。当北魏看到成对出现的墓葬动物时,在袁绍墓中出土了两个陶制墓葬动物。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人的头和野兽的身体的形象,两者都蹲着。
三才贴金镇墓兽
上图为该镇的墓兽,起源于唐代,于2002年在Xi市雁塔区雁行门村出土,高100厘米。这座城镇坟墓里的兽人是一只野兽,有着螺旋形的头、巨大的耳朵、凸出的眼睛、嘴角上的两颗獠牙和下巴下浓密的胡须。滑肩,肩有两翼,翼尾毛,色彩鲜艳,耀眼夺目。马蹄形脚,前腿直立,蹲在不规则的基座上。头上没有釉料,身体上覆盖着黄褐色、绿色和白色的釉料,釉料上涂着金色。这个镇墓兽人的脸和身体是一体的,这也是镇墓兽发展过程的缩影。
头豹身镇墓兽
上图中的墓兽是在阿斯塔纳第224公墓出土的,现收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这个镇上的墓兽是一个人的头,戴着头盔,像一个战士,眼睛宽,上唇和下颌有浓密的胡须,身体像豹子,脚像马蹄铁。全身呈淡蓝色,有黑、蓝、白点,尾巴细长,就像一条长蛇。整体形状平滑而富有活力。这座雕塑将人和动物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的脸采用写实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守护精神的形状,以抵御为保护墓主人的安宁而设立的恶灵,从而达到生动的意境。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上图所示的这个镇上的墓兽起源于唐朝。它于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这种古墓动物是由30多块不同大小的细木头雕刻成的,大小和身体一样,大小和牙齿一样。然后把它粘在一起成型。最后,表面被涂上红、黄、白、绿、黑、紫等颜色。它的外在形象来自佛教造像中天王护法的形象。天王踏鬼木俑向人们展示了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强大影响。天王穿着中原武将的“时尚”,无意中露出裤腿和夹袖,带有鲜明的西域图案。这两种文化自然而密切地融合在一起。
三色加兰镇古墓丽影
这种非常稀有的古墓动物是台湾历史博物馆在2001年购买和收藏的。它非常大,可以说是空。这个镇上的坟墓动物是一种面部动物,有突出的眼睛和垂直的眉毛,突出的长牙、山羊胡子和从下巴到双耳的胡须。他有一张狰狞的脸,头顶上有一个尖尖的高角和一个小树枝角。动物脸的两侧有扇形的大耳朵,双肩有翅膀,左右各有两只。胸部腋下有图案,装饰着盘绕的草图案。脚像牛的蹄子,蹲伏着。尾巴盘绕在四肢中间。背部饰有四条短锯齿脊,边缘突出。形状很独特。车身上釉有黄色、棕色、绿色和蓝色。头部和前脚没有上釉,但有油漆痕迹。底座前后有六个孔,便于装订。制作精良,表情令人敬畏,雄伟的姿态令人敬畏。
湘阴窑镇的墓兽
上图中的这对墓葬动物起源于唐代。一个34.8厘米高,另一个32.5厘米高。它们都是1976年在长沙仙家湖出土的,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镇上的这对墓兽有一张人脸和一张兽脸。人们的面部表情相对温和,动物的面部有一个角,它们的嘴张开着,牙齿裸露着,它们的外貌相对凶猛,它们的形象可怕,它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它们看着前方,它们对入侵者很严厉,它们忠实地保护着墓主人。类似这种风格的镇墓动物出土于中原北朝至唐代的墓葬中,大多为陶器,通常不上釉。这对墓动物不仅用绿色釉装饰,而且用棕色点画装饰。釉面光洁。它也是湘阴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三才镇墓兽
这个镇上的墓兽高110厘米,起源于唐代,1992年在洛阳金梦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唐代雕塑家用夸张的手法向李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镇上墓葬动物的凶猛气势。这个镇上的墓动物涂上黄色、白色和绿色的釉。动物的头部张开嘴,没有牙齿。头部有两个弯曲的尖角。大耳朵高高竖起。两边都是叶子形状的翅膀和爪子。这种理想的模型结合了各种动物的优点,充分发挥了这个镇上古墓动物的魅力。它展示了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娴熟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