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黄麻起义简介

黄安-麻城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湖北省黄安和麻城县的农民武装起义。

潘仲儒任总司令,戴克敏任党代表。1928年1月,鄂东军队在黄陂木兰山改组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为司令员,戴克敏为党代表。

事件经过

1927年11月13日,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来自中国湖北黄安(今红安)和麻城的3万多农民自卫队和志愿者袭击了黄安县城。他们在鄂豫皖地区对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武装抵抗,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鄂东工农革命军,历史上称为“黄麻起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的影响和活动逐渐在黄安(今红安)和湖北麻城地区形成。1925年秋冬季,随着大革命的发展,黄、马两县分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专门支部。1927年春天,党在这两个县的特别支部改为中国共产党的县委。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发展迅速。共产党员人数增加到90多人,有18万人加入农会,有两支农民自卫队,共有300多人。同年四月和七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公开反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黄马两县的党组织依靠广大群众和手中的农民自卫军,坚决反对当地反动势力,培养和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指示,举行了黄麻起义。但是,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革命政权和革命军没有及时建立,国民党第三十军受到干扰。很快,起义停止了。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获悉黄麻县仍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它派傅祥义、刘一真、吴光浩和王志仁等去黄马地区加强对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傅祥义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黄麻特别委员会,并成立了以潘仲儒为总司令的黄麻起义总部,积极为起义做准备。11月3日,黄麻特别委员会在七里坪举行会议。决定以黄、马两县农民自卫队为骨干,群众武装配合,先夺取黄安县城。13日,起义开始时,总指挥部动员了黄安农民自卫队、两排麻城农民自卫队以及七里坪、紫云等地区的1000多人组成了围攻队。

此外,一排麻城农民自卫队将部署在黄(安)光(山)马(城)交界处的北界河上,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的红枪干扰。晚上10点,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的配合下,从七里坪迁到了黄安市。14日凌晨,围攻队从城西向城北爬上梯子,夺取北门,立即侵入城内,占领县政府、派出所、全歼县卫队,抓获县长等官员和10多名土豪劣绅,缴获30多支步枪和90箱子弹,并控制了这座城市。后来,听说国民党第三十军的一个团正向黄安前进。为了避免敌人的攻击,攻城队于当天撤回七里坪。由于害怕起义部队再次进攻,进军黄安市的国民党军队放弃了该市,第二天晚上撤退了。18日,以曹薛凯为主席的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随后,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中共黄麻特别委员会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共有300多名成员,包括前来配合起义的黄麻县农民自卫队和黄陂县农民自卫队,并对第一条和第二条道路拥有管辖权。潘仲儒任总司令,戴克敏任党代表。11月27日,黄安反动势力与国民党第三十独立旅的400多名成员密谋入侵黄安市。在群众的帮助下,鄂东军队击退了它。12月5日,国民党军队和他们的第12军教官经松浦和银家河突袭了黄安市。鄂东军队低估了敌人的形势,坚守住了这座城市。由于缺口大,伤亡惨重,被迫突围,潘仲儒在战斗中牺牲。在过去的十天里,当地的中国共产党和鄂东军队的一些领导人在黄安北部的木城村举行了一次会议。他们决定留一些人在现场,坚持斗争。他们集中了72人,携带了53支长短枪,搬到黄陂县木兰山进行游击活动。

1928年1月,鄂东军队在黄陂木兰山改组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为司令员,戴克敏为党代表。三月初,为了对付国民党军队的围攻,第七军组织成四个矛队,采用“昼夜兼程,远攻近停,南绕北进,东西进攻”的战术,分散黄陂、孝感、黄冈、罗田、黄安、麻城等县的游击作战。5月,第七军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南部的柴山堡地区,动员群众,建立根据地,走上边境武装分裂政权的道路。七月,第七军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到1929年5月,红31师已发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堡为中心、纵横50多公里的鄂豫边区。黄麻起义建立的红军和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集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历史意义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之后,长江以北地区第一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这是党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鄂豫皖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建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篇章。黄麻起义和随后的革命斗争举起了一面明亮的革命旗帜。大革命失败后,英勇的黄麻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吓倒。他们擦去身上的血迹,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他们站起来,向鄂豫皖的国民党反动派开了第一枪,高举了我党“反武装反革命武装革命”的旗帜。从那时起,该地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一直持续到民族解放。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入侵西部后,革命力量留守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在大别山作战。1934年11月第25红军长征后,经过改组的第28红军、地方游击队和便衣队仍然坚持游击战争三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也是新四军第五师发动抗日游击战的主要地区,也是刘邓军队进军大别山的主要立足点。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开辟了坚实的革命基础。黄麻起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基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黄麻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从游击队转变为游击队,然后开辟了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鄂豫边区革命基地。1930年春,鄂豫边界、豫东南和皖西三个根据地汇合在一起,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其战略地位,指出“一方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另一方面可以拦截长江交通,有可能直接威胁武汉,成为全国红色区域之一”。红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早期中心。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部战略转移后,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黄麻起义时期鄂东军队发展起来的红四方面军先后开辟了两个苏区,这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黄麻起义及其后来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打好仗的革命军。黄麻起义及随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出现了三支红军。一是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集团军,二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港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三是1938年2月从七里坪第二十八军改组而来的新四军第四支队。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人才。其中黄麻起义中出现了4名党和国家领导人,25名开国将军(包括2名将军、6名将军、6名将军和11名少将);红安县作为黄麻起义的发源地,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还产生了董吴彼、李先念两位共和国总统和61位将军(包括8位将军、10位将军和43位少将)。失去了十多万革命群众和二万二千名烈士,成为全国第一个“一般县”和著名的“烈士县”。

黄麻起义不仅用鲜血和生命点燃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火焰,而且在起义及其后续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黄麻起义独特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紧紧跟随党,坚定信念;不怕强大的敌人,奋力求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努力工作。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