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名教会牧师。他于1912年加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天,林语堂去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了一年,但他的经济资助被中止了。林语堂不得不去法国工作,后来去了德国。他先在耶拿大学学习,1922年通过转学分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去莱比锡大学学习比较语言学。他于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遇到了李林思,他在德国学习,后来成为一代教育家。他于1923年回到中国,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院长和英语系主任。
1924年后,他是《语丝》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语丝》中士气与思想界关系的文章。1925年,他担任教育部汉语和罗马字符音标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了《最后一个字符考试法》。1926年,他成为厦门大学的文学主任,写论文和学习语言。1927年,他担任外交部秘书。1928年,他是中央研究院的英文总编辑。他出版了悲喜剧《子建南子》和《开明的英国读者》。192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历史专业研究员,上海苏州大学法学院英语教授。1930年,中国笔会在上海成立,创始人之一是林语堂。1931年,他是中央研究院西方语言的编辑,也是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1932年,半月刊《论语》创刊,其写作范围和态度是“东西方文化两脚并立,百篇同心”(次年提出),倡导幽默文学。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留在上海的机会,推出《论语》特刊,发表介绍萧伯纳的文章,助长了社会上的“幽默热”。1934年,他创立了“人类世界”,出版了“大饥荒文集”。1935年,他创立了宇宙风(Cosmic Wind),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休闲为准绳”的散文,成为论辩派的主要人物。1935年后,他在美国用英语写了《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战战兢兢》、《孔子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并在法国写了《北京时刻》等文化作品和小说。1944年,他曾回重庆讲学。1947年,《苏东坡传》历时三年完成,是王先生最喜欢的作品。1948年,他去巴黎担任教科文组织艺术和文化科的主任。
1952年,《天风》杂志在美国创办。1954年,他去新加坡为南洋大学的成立做准备,并成为其校长。由于林语堂和南洋大学的管理人员之间的分歧,他上任才半年。他于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了《高鹗红楼梦》,在出版后讨论了40章的真实性,引发了红学争论。1967年,他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研究教授,主持编纂林语堂的《当代汉英词典》。1972年10月,林语堂编纂出版了《当代汉英词典》,这是林语堂写作生涯的巅峰。1975年,他被选为国际笔会副主席。他在北京出版了《瞬间》,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于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并于4月搬到台北。他在故居的后花园去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