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冷的时期,揭秘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

历史上最冷的天气是什么时候?

据调查,明代冰河期是指明末清初康熙之前的时期。那时,中国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夏季旱涝相继发生,而冬季极其寒冷。暴风雪不仅在河北急剧下降,在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也是如此。

明末清初,《世界大游行》、《永宪斋笔记》、《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难》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的现象。明朝遭遇的小冰期的冬天非常寒冷,特别是1580年到1644年底最冷,1000年最冷,10000年第二,100年第六到第七。天很冷,可以说,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最冷的时期。

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是最冷的时候。明朝灭亡后,整个温度大约在康熙中期变暖。一万年前,气温有一段时间突然上升,并在7000多年里保持了相当稳定的状态。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气温略有波动,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朱克夫拉姆(Zhu Keframe)撰写的中国气象史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个最大的社会动荡时期确实与四个小冰期密切相关,并不完全是由官方管理的失败造成的。殷末至西周初年是第一个小冰期,东汉末、三国和西晋是第二个小冰期,唐朝末、第五代和北宋初是第三个小冰期,明朝和清初是第四个小冰期。当时,气温急剧下降,导致北方干旱和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导致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长期饥荒是战争无限扩张的根本原因。

在前三个“小冰期”,中国人口下降了五分之四以上,而在明朝后期,最后一次人口下降只有一半是由于美国抗旱高产作物如土豆、玉米和红薯挽救了生命。商代晚期和周初的人口变化缺乏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汉族人口为6000万。经过几十年的饥荒和战争,西晋统一时,汉族人口只有770万。接下来是中国的“八王起义”和“五乱”,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只剩下400万汉族人。当时人口的急剧下降相当惊人。唐朝末年,汉族人口为6000万,到北宋初只有2000万。明末汉族人口为1.2亿,到清初社会稳定时,还剩下5000多万,依靠从美国进口的马铃薯、甘薯、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来拯救生命。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