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水一生中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经营一家报纸。
他活了52年,半辈子,一生沧桑,教书,读书,从政,但最重要的是经营报纸,可以说他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报纸。
林白水的同胞齐林热衷于“教育救国”。他先后在杭州创办了秋实书院(现浙江大学的前身)、郑阳疏雪和蚕科学博物馆(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齐林知道林白水知识渊博,邀请他在这三所学校教书。林白水欣然同意,并立即北上杭州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林白水曾担任秋实书院的总教师,主持书院的学术事务,长满桃树和李树。他的学生中有后来的“军神”蒋百里、钱均夫(钱学森之父)和伟大作家徐寿尚。
林白水的记者生涯始于190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耻的一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大清王朝的首都。慈禧太后带光绪皇帝去xi安避难。外敌焚烧、杀害和掠夺中国土地。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坏事,迫使清政府签署了《新州条约》,这羞辱了整个国家。心高于生死的民族,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热血爱国青年加入了拯救国家和人民的革命队伍,并开始寻找拯救国家和人民的方法。林白水也在思考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今年夏天,杭州名人向早报筹集资金创办杭州白话报。他听说林白水才华横溢,写了很多优秀的文章,所以他亲自邀请他成为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
在那之前。林白水从未接触过报纸。报纸在西方已经很发达,但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带着好奇和怀疑,他接受了湘早新的邀请,加入杭州白话报。从那时起,他结束了八年的教学生涯,开始了记者生涯。
林白水一向尊重白话,而《杭州白话报》顾名思义,也提倡和宣传白话,所以他特地用通俗白话写了一篇开幕辞,名为《读报的好处》,其中说:
“这份报纸属于老百姓,因为我是老百姓,所以我说的是老百姓的语言,而不是普通士大夫阶层的文字或刻板文章。我不谈论浪漫的爱情,也不喜欢其他报纸,捧着演员或称赞妓女的美丽和撒娇。我只是向老百姓报告国内外的大事小事,同时就这些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说得很清楚,为人民办报纸,为人民说话。当时,大大小小的报纸都在为政府欢呼,而杭州白话报只为普通百姓说话。这是新闻界的一大壮举。
《杭州白话报》的每日评论是林白水写的。它主要提倡三件事:第一,反清革命,第二,普及学校教育,第三,呼吁在全国各地创办报纸,让全国人民了解和关心国家和世界事务。思想开放和改革主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并很快在杭州内外流行起来。
林白水是倡导白话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白话“妇女和儿童一眼就能理解,但一目了然”。用它来办报纸“可以首先消除公民的傲慢,其次增加公民的自信心,第三加强公民的自力更生”。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用白话写评论的政治评论家之一。在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之前,他已经办了两家白话文报纸。他是中国新闻史上唯一的第一人。
1902年,应蔡元培的邀请,林白水去上海与蔡元培等人一起组织了“中国教育协会”,成立了爱国妇女研究和爱国研究学会,并开始了充满激情的革命生涯。然而,他并没有结束他的报社记者生涯。无论何时,他都不会忘记经营报纸的伟大事件。他创办了爱国社会杂志《学生社团》,并积极鼓励革命。他还为《苏宝》写了评论,并坚持自己是记者的身份。
那时,报纸和期刊还没有分开。它们实际上是期刊,先是半月刊,然后是期刊。它们的发行量从最初出版时的数百份增加到后来的数千份。几乎所有的专栏都是林白水一个人写的,真令人钦佩。
林白水在报纸上大力倡导“自然人权、人的平等、平民融合”等西方新观念。例如,他在1904年2月16日第7期《论辩》专栏发表的文章《国家意见》中指出:
“所有缴纳租税的公民都应享有各种权利,这些权利被称为自由权利,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早在20世纪初,他就提出了“纳税人权利”的概念,这确实是时代前沿的先锋。
1904年,清廷洗劫了人民膏,组织了一次“长寿庆典”,庆祝慈禧太后70岁生日,这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林白水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她的愤怒:“今天快乐的西苑,明天快乐的怡和,什么时候又快乐的圆明园?”四百万亿元的骨髓已经完全枯萎了,为什么只剩下一个人了?50失去琉球,60失去台湾海峡,70失去东北三省!五万英里的地图很紧,每一万年都没有尽头。"
这句对联的每一个字都带有尖刻的语气,让人拍手称快,所有的报纸都争相转载并传播了一段时间。
《中国白话报》从第24期起停刊,但在中国报业史上意义重大。作为上海革命者创办的第一份白话报纸,它“给当时的上海报纸带来了新鲜的民间气息”。林白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科学民主,鼓吹暴力和暗杀,在一定程度上在新军、共产党、青年学生和手工业工人中传播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者走出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圈子,向社会底层扩展。这从新一代报纸对民生开放趋势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中可以明显看出。
林白水在经营报纸方面走得越来越远。经营报纸是他的职业,他的理想,甚至是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