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妙笔还是败笔?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叙述中,千里跃进大别山曾被誉为奇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荣胜利和“伟大的战略转折点”,这是多年来的结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思想的逐步解放,史料不断被发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也受到质疑。1947年6月底,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渡黄河进行战略进攻之前,中组部最初是第一个获得奖励并有良好记录的陆军主要野战军。它擅长于消灭敌人的群众运动,能够进行大规模战斗。然而,大别山改为大别山后,刘邓军队的主力大大削弱,一半以上的人员减少,重武器损失,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低于以前。刘邓成为解放战争中战斗力急剧下降的唯一野战军。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即使陈赓和谢富治两军以完全的实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加入了刘邓的主力部队,他们也只能在华东野战军几个纵队的支持下,吃掉国民党军队黄炜的军队,不能单独完成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的任务。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只消灭了敌军总数的五分之一,实际上是进攻苏羽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因此,许多人认为,如果刘邓军队不跃进大别山和国民党军队几千里,而是留在中原,配合华东野战军和谢忱兵团消灭大量敌人,那将更有利于战争的大局,解放战争可能会更快结束。此外,毛泽东后来想让苏羽率领华东野战军的三大纵队第二次飞跃长江。结果,苏羽的勇气使他相信决定性的淮海战役已经发展。因此,刘邓跃入大别山实际上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一些人甚至进一步发展了它,称之为解放战争中的“失败”。

回顾这段历史,应该说上述观点已经摆脱了传统结论的束缚,得到了大量数据的支持,这是合理的。如果不去大别山,刘畊宏邓的军队是更好的战略选择?不幸的是,历史不能重演,后代只能审视历史的进程和结果。那么,为什么毛泽东做出了刘邓主力跃进大别山几千里的战略决策?这使得有必要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

自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以来,战争基本上已在解放区进行了一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当时的形势是敌人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在内部作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靠老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用人力补充部队的消耗,容易获得粮食供应,更好地安置伤病员。此外,解放军熟悉根据地的地形,这使得解放军在行动中很容易引诱敌人并杀死他。经过一年这样的战斗,国民党军队的97个半旅,包括其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整编师,被歼灭,大大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了连续作战训练,缴获了许多敌人的武器装备,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大大增强了自身实力,完成了从分散的游击作战向集中主力实施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转变。这些都为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长期的内部战斗也摧毁了解放区,对解放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后来回忆说:“过去几个月冀鲁豫地区的拉锯战已经打了一遍又一遍。在一些地方,老百姓几乎失去了他们所有的牛、猪、羊、鸡和鸭。如果田野里没有食物,军队也没有食物可吃,他们怎么能打仗呢?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用于军事支出。一名士兵平均每年使用3000公斤小米,包括食物、衣服和配件。野战军和地方部队的总兵力超过40万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负担不起。如果我们早点战斗,我们就可以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战争是一场全面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战争。最强大的军队没有食物是无法作战的。”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战争实际上是金钱和粮食。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战争就不可能继续。上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经济条件较差的陕甘宁边区已经被摧毁成一片废墟。到1947年,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的少数几块田地基本上没有及时耕种。粮食产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纺织、运输等副业都停止了。到1948年春旱时,40万人处于饥饿状态,接近该地区剩余总人口的一半。但是军队的食物来自普通人支付的公共食物。普通人没有土地可种,也没有食物可吃。军队怎么能吃饱肚子作战?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山东解放区,人民群众也承受了巨大的负担,以便在战争中支援部队。仅谷物就夺走了近35%的总收成。在一些地区,甚至更多的地方,普通人的生活将会很艰难。随着国民党军队的继续推进,山东解放区的面积日益缩小,大量资源流失,人民解放军难以调头。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苏羽后来在谈到当时的情况时感叹道:“山东缺水了!”

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人民解放军将继续发展。然而,解放区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自己的生存极其困难,他们无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庞大的党、政府和军队。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不得不指示解放区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厉行节约,精简政府机构和后方人员,增加生产和财政收入,减轻群众负担,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后来,毛泽东将其总结为“军队前进,产量增长一英寸”加强纪律,革命无敌”的口号,推动全党全军前进。

更重要的是,为了赢得全面战争,从内到外转变作战方式,到达国民党统治区,获得新的资源,摧毁国民党统治区的战争潜力,已成为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毛泽东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战略家,是因为他总是怒火中烧,先有计划,超人,并且有很强的执行能力。早在战争开始时,毛泽东就决心向外线发动进攻,扩大解放区,消灭大量敌人,以迫使蒋介石停止战争。为此,他亲自制定了几项战略计划,要求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主力进攻豫东和中原徐州地区。华中野战军主力进攻津浦铁路蚌埠段及其东侧。晋察冀野战军和晋绥野战军并肩作战,先后占领了平汉、郑泰、同浦铁路和保定、石门、太原、大同四市。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向西移动到鄂西北和豫陕鄂交界地区,驱散和压制一些敌人。由于当时国共两党力量悬殊,上述外线进攻不是没有进行就是失败了。毛泽东不得不逐步调整外线作战向内线作战的政策,首先是以内线歼灭为基础,等待扭转战局的机会。

经过第一年的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向外作战的条件逐步成熟。同时,解放区的经济难以继续支持战争。客观地说,有必要考虑转向外部操作。然而,1947年以后,国民党军队把重点从全面进攻转向集中进攻陕北和鲁国解放区,而中原防御缺乏主力部队的支持,从而威胁到空。因此,毛泽东决心抓住有利时机,把主力引向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此基础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奉命先南渡黄河,与陈毅和苏羽的华东野战军金笳浦铁路密切配合,以机动歼灭敌人,打败国民党军古朱仝集团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同时命令陈赓、谢富治纵队西进陕北,直接配合彭怀德西北野战军作战,打破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的重点进攻。这时,在毛泽东的战略计划中,已经决定刘邓军队南下到中原作战,但还没有把跃入大别山作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央政府的命令,刘伯承和邓小平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于1947年6月30日组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从鲁西南渡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黄河的天然屏障。随后,刘邓在他的指挥下发起了鲁西南战役。他战斗到7月底,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他以九个半旅消灭了56000多名国民党军队,打乱了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部署,支持了陕北和山东战场的作战。在此期间,毛泽东命令陈赓和谢富治的纵队不要去陕北,而是准备渡黄河到豫西,配合陕北和中原的机动作战。与此同时,陈毅和苏羽的华东野战军(East China Field Army)也被中央命令分成三条路线,有的跳跃到外线,寻找机会消灭敌人,在战争中与刘邓军队合作。在这一系列的写作之后,毛泽东指导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戏剧开始了。

在鲁西南战役中,刘邓的部队受到躲藏在阳山的国民党第六十六师的重创。就在双方交战之际,7月23日,毛泽东发电报给刘邓:“在目前情况下,为了保证和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军事部署建议如下:刘邓决心进攻和歼灭阳山和济宁的敌人,如果他们一定要迅速进攻和歼灭他们的话。否则,立即集中整个军队休息十天左右。除了清除路过的小敌人和民兵组织外,我们不会袭击新黄河以东的龙海或平汉路。我们将下定决心不落后。我们将从大别山出发,直走半个月,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几十个县。我们要消灭民兵组织,动员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进攻我们进行运动战。”

要知道,在此之前,毛泽东一再指示刘邓,要求他们争取在陇海路以北的内陆歼灭敌人,依靠向外发展。现在,突然有人建议刘邓离开后方,向南直捣大别山。这不是战略部署上的小变化,而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未来生存的大决定。原来,无论是在河北、山东、河南,还是在鲁西南部,还是在河南、安徽、江苏地区以外,依靠老区,在兄弟部队的支持和配合下,就地发动,从后方获得支援,都是比较容易的。大别山虽然是一个革命老区,但多年来一直被敌人攻陷。群众基础不再好了。食物、弹药、冬衣、人员补充和伤员安置都是问题。能否建立一个根据地还不得而知。此外,山东西南部的战斗尚未结束。即使结束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也需要在连续作战后休养生息。大量伤员、民工和被俘军官需要被送往黄河以北。大量加入军队的解放战士也需要接受教育和改革。这需要一定的消化和治疗时间。为什么中央政府如此焦虑?

鲁西南战役胜利后不久,刘邓致电中央,除了支持中央7月23日电报的指示精神外,还说明了自己的困难,建议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陇海路南北两个月内进行机动作战,歼灭七八个旅,然后南下大别山。第二天,毛泽东给刘邓发了一封绝密电报,电报中有一段话深深震撼了两人:“陕北的形势现在很困难(陈赓已经亲自报道了)。如果陈、谢、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的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号来帮助陕北打开局面,而陕北又不能支持,那么胡军的主力可能在两个月内向东转移,你们的困难就会增加。”也就是说,要不是陕北战争形势的困难到了难以支持的地步,毛泽东也不会如此急于让刘邓迅速出去调动敌人。但是,毛泽东没有下令处死,但他仍然建议刘邓应该选择是继续消灭大别山内部的敌人还是直接从大别山中消灭敌人。

对此,42年后,邓小平回忆道:“渡河后,我军歼灭了敌人四个师九个半旅,取得了胜利。势头是惊人的。横渡黄河实际上是一种反攻。然而,反攻深入到什么程度?摧毁敌人的九个半旅只是力量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我们给军委发了电报,说我们可以继续消灭晋冀鲁豫地区的一些敌人,吸引和牵制更多的敌人。形势非常好。毛主席给刘邓发了一封非常秘密的电报,电报说陕北“非常困难”。当时,我们什么也没说,就立即打了回来,半个月后采取了行动,向敌人后方跃起,直出大别山。事实上,手术开始不到十天。”

毛泽东的电报不是空话。陕北原本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经过多次战争,它已经在数千英里之外,经济彻底破产。陕甘宁边区的人口已有近一半死亡和逃亡。彭怀德的西北野战军只能得到一些黑豆来充饥。它经常饿着肚子去打仗。甚至彭怀德本人也已经虚弱了很多年。毛泽东、周恩来和任比什带领中央机关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日夜赶往陕北,绕过胡宗南部。毛泽东在给刘邓的电报中非常认真地写了这些话。如果敌人不能尽快动员起来缓解陕北的压力,那么一旦陕北失败,几十万胡宗南的部队就会转移到中原战场,解放战争就有危险了!当时,中共中央还在陕北。如果陕北失败了,中央会怎么办?这是一项伟大的责任!

刘邓怎么会不明白这个信息呢?他们反复权衡全国战争形势和鲁西南形势的变化。当时,华东野战军在七月分裂后突然被打败。内外军都遭到重创。当时,它只能保护自己,不能动员敌人。然而,陈赓和谢富治的纵队仍在山西,力量不足。吸引和动员国民党军队进入中原战场的战略行动只能由刘邓部完成。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刘邓没有对中央命令的执行打折扣。无论多么困难,它都坚定地承担了沉重的负担。7月30日,他们立即致电中央政府,“决心休息半个月,然后出去满足大局的需要。”根据目前的形势,我们前面有19个旅,至少有10个旅会跟着我们。因此,我们不适合留在河南、安徽和江苏。相反,我们应该直奔大别山,与谢忱集团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智的做法是实施大范围的机动,准备无后方作战。“刘邓不会去豫皖苏,而是直接走出大别山。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人,但我已经过去了!

因为进入八月后,鲁西南的暴雨持续下降,黄河水位飙升。国民党军飞机每天飞到堤坝附近轰炸。黄河大堤有决堤的危险。这时,四面八方的国民党军队也聚集在一起,试图迫使刘邓军队在黄河以南打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形势危急。刘邓决定不继续与敌人作战,不休息半个月,并尽快向南推进。8月7日,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四个主力向大别山三个方向南下。

为了配合刘邓南下,毛泽东再次调整部署,命令陈毅、苏羽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七个纵队组成西兵团。他们掩护刘邓军队跃入鲁西南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地区。他们消灭了外线的敌人,逐渐把鲁西南、豫皖苏地区打造成有利的战场,支持了刘邓的后方。华东野战军的另外三个纵队组成了华东兵团,由徐尤氏和谭震林指挥,负责保卫胶东解放区和在山东战场上镇压国民党军队。陈赓、谢富治纵队加强兵力组成谢忱集团,在刘邓指挥下,渡黄河到豫西自由发展,开展机动作战。东方可以和刘邓、陈肃合作,西方可以和陕北战场合作。这样,在毛泽东的一等计划之后,除华北军区的部队外,关内的其他人民解放军组成了五大战略集团:彭怀德的西北野战军牵制了陕北的胡宗南集团,徐尤氏和谭震林的华野东团牵制了山东的范韩杰集团,刘邓, 陈肃、谢忱三军已突破中部,进军中原,威胁到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武汉等重点城市。 这样,全国战略反攻的布局就完成了。人民解放军必须完全到达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在关键的中原地区,毛泽东对以成品形式前进的三军寄予厚望。特别是,刘邓军队肩负着最艰巨的任务。至于刘邓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举措,毛泽东在8月6日给刘邓的电报中预测:“我离开两条南路后,合肥、安庆、鄂东、汉口、平汉流域、南阳、潼关、洛阳等地都要防守,其中许多地方需要几十个旅防守。敌人在山东、山东西部和陕北的机动部队有45个旅(山东29个旅,山东西部8个旅,陕北8个旅)和96个旅(含战士)执行守备任务。为了抽出几十个旅来保卫长江、汉江、平汉的各个部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陇海线和北方其他地方的驻军,而且可以将一部分机动部队改为驻军。这样,整体情况可能会改变。只有当我们的侵略军不能消灭大量敌人,因而不能站稳脚跟,被迫撤退时,它才能暂时动员敌人,而不改变大局,以重大伤亡和减员为代价。这种代价,无论它扮演什么角色,都必须准备好付出,但如果它能达到改变整体局势的效果,付出这种代价更值得。”

毛泽东说得很清楚。刘邓跃进大别山数千里,不仅是早已设想好的外线战略反攻,也是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危险形势。只要陕北和山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能够动员起来,帮助缓解两个解放区的压力,即使只是暂时动员敌人,也是迫切需要的。为此付出代价是值得的。站在整体水平上,毛泽东进行了一场巨大的战略赌博。他打赌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能够到达外线,在中原站稳脚跟,迫使国民党军队从进攻转向防御,从而扭转了战争的潮流,从根本上改变了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直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定性的战斗。

经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刘邓的军队已经向南渡过黄河,开始在外线作战,就没有理由半途而废。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几天,它面临着反水的危机。此时,最安全的做法是先去河南、安徽和江苏。然而,由于华野刚刚遭受重创,战斗力大打折扣,休养生息迫在眉睫。两支军队联手消灭大量敌人的可能性很小。刘邓军队南下时,可能仍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也就是说,即使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和拦截,也仍然会对国民党政权的中央地区构成重大威胁,并可能调动一些主要的敌人增援部队,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上的压力,寻找有利的战士来消灭敌人。但是,由于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力量薄弱,刘邓军队很容易从敌人开始,迅速建立根据地。一旦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外线作战的趋势就形成了。敌人中心的压力增加了,不可能不撤军。这将有助于晋冀鲁豫、陕北山东解放区逐步渡过难关。后来的历史证明,在谢忱集团向南推进后,胡宗南不得不部署两个整编的军队——Xi安,以增援豫西,从而缓解陕北战场上的压力。刘邓军队吸引了国民党军队的33个旅的战略机动部队,切断了他们在中原的部署,缓解了山东战场的压力。因此,国民党军队的主要进攻部署完全中断,必须在保持进攻的同时,部署部队防止东西方的封锁。陈毅、苏于哲夺取了战士,带领华东野战军西线突然穿越陇海铁路,进入敌占区/[/k0/江苏,迅速展开机动作战。他们消灭了7万多名敌军,开辟了一个新的大区域,使对外作战的趋势不可逆转。长期以来,国民党军队在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结果,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则相继转移到外围作战,迅速控制大面积中原地区,形成新的战略攻势,威胁着国民党政权在长江沿岸的中部地区。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收缩兵力,由攻转守,这反过来又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大批战士来消灭中原地区的敌人,山东战场得以发动反攻收复失地。从那以后,战争的主动权被转移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辉煌的战略赌博终于成功了。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