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喜祥,原名大云、郝洪飞,幼时名飞熊。出生于佛山市南海县,祖籍南海县西桥岭溪洛州村。
清末民初,黄飞鸿是广州街头的三等武术家。他住在街上,擅长舞狮。
1924年10月北伐前,广州国民党分离主义政府镇压了商业团体的暴动。西关地区的房屋被毁。仁安街的“宝之林”被烧毁,其财富也被烧毁。他的长子翰林又失业了。结果,抑郁症成了一种疾病。第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1925年4月17日),他在广州城西便利医院去世。
提起黄飞鸿,我们隐约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历史人物,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他真实的面容,年纪大的人大概还依稀记得关德兴冰冷坚硬的脸;30多岁和40多岁的人应该想到风度翩翩的李连杰,而扮演美丽的十三婶的关之琳总是在身边。年轻观众可能更喜欢赵文卓甚至彭于晏的样子。“黄飞鸿”这个名字早已通过文学和电影作品的塑造,从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变成了整个中国世界的偶像,伟大侠客和大师的化身。那么,黄飞鸿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他从一个普通的岭南武术家死后,成为了所有中国人眼中的英雄?
黄汉青·洪飞:孤独而陌生的生活
黄飞鸿出生和死亡的确切日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它出生于1847年,另一些人认为它出生于1856年,两者之间有10年的间隔。至于他的死亡年份,学术界普遍认为他的死亡发生在1924年广州商团事件之后,但具体日期还不清楚。当时,广州商人反对孙中山的北伐和团结共产党的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广州商业集团被国民政府武力镇压,黄飞鸿的“宝之林”也在战争中被摧毁。黄飞鸿受到这一不幸的沉重打击,抑郁症成了一种疾病。黄飞鸿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时代,有大量的档案资料或杂报期刊。尽管如此,黄飞鸿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仍然未知,因此不难看出黄飞鸿在真实历史中的地位。
关于黄飞鸿的生活和传奇有很多轶事,但真正的信用历史却很少。凭借以此为基础的畅销文学和电影作品,他的生活一直是“层层造成的”,没有办法从想象中说出真相。
据说黄飞鸿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他年轻时很穷。他的父亲黄林英是南拳大师,被誉为“广东十虎”之一。他擅长治疗外伤。年轻的黄飞鸿和他的父亲在乡下跑来跑去,靠行医谋生。父亲黄麒英去世后,黄飞鸿在广州十三行的仁里创办了宝芝林艺光行医。
在后世的许多传记和影视作品中,都提到黄飞鸿曾经治愈过黑旗军领袖刘永福的脚病,并受到刘伯承的信任。后来,他成为了黑旗军的医疗官和军事教练。《马关条约》与刘伯承一起去台湾与日军作战,后来成为广东省人民联盟的总教练。然而,这件事在官方历史上从未有过记载,刘永福本人也从未提及认识黄。这一理论背后的民族主义和好奇心的结合应该伴随着后代。
佛山祠堂里有一个黄飞鸿纪念馆,这可能是我们观察黄飞鸿生活的绝佳切口。
“黄飞鸿纪念堂”由两层组成,仿照清末民初的宅邸模式。一楼介绍了黄飞鸿的生活,二楼被命名为“洪飞电影院”。所有展览内容都与黄飞鸿主题电影有关。根据研究,纪念馆里的展品没有一件是黄飞鸿的遗物。甚至纪念馆正前方的黄飞鸿也被证明不是黄飞鸿本人。黄的照片都在宝之林大火中烧毁了。随着黄飞鸿电影的出售,香港媒体向他的遗孀莫桂兰索要照片。莫桂兰把他第四个儿子黄韩熙的照片交给了媒体,黄和他父亲最相似。从那以后,这就成了一个神话。直到今天,这张照片仍被视为黄飞鸿的形象,并在各种百科全书和相关书籍的条目“黄飞鸿”下被广泛使用。
在后世的叙述和想象中,他们闻名于世,拥有传奇般的生活,但几乎没有历史资料可以证明他们的人生故事。在大型纪念馆里,展出的展品没有一件是我的遗物。在真实的历史中,黄飞鸿死后,他的家人甚至没钱买棺材。由于前门徒和朋友的贡献,他们得以埋葬自己。那么,为什么在他一生中穷困潦倒、默默无闻的黄飞鸿,在出生后就出名了呢?
作为一个在死前默默无闻的彻头彻尾的武术家,黄飞鸿是如何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获得青睐的?这应该从他的徒弟林世荣开始,他被称为“猪肉荣”。
林世荣最初在广州靠卖猪肉为生,被称为“猪肉荣耀”。他曾经以黄飞鸿为老师,后来在香港开办了一所武术学校,在那里他训练了许多弟子。林世荣武艺精湛,在清末举行的首届广东武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林世荣在香港接受军事训练期间,他接受了在一家报社工作的学徒朱玉斋。朱读了一所私立学校,对文学和墨水了如指掌。黄飞鸿去世大约十年后,他开始在香港《工商晚报》连载小说《黄飞鸿别传》,这部小说非常受欢迎。据朱玉斋说,这部小说的内容几乎都是黄飞鸿从林世荣传来的轶事。虽然作者宣称“一切都在现场记录”和“根据他的生活经验”,但显然有许多小说。后来,朱棣文写了一本关于黄氏弟子轶事的小说,连载了《黄飞鸿游记实录》,最后编成《黄飞鸿江湖故事》出版。从那以后,“黄飞鸿”从历史人物变成了传奇英雄。
朱玉斋不是第一个或最后一个以黄飞鸿为主人公的小说,但他的作品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朱先生的《黄飞鸿》虽然文笔粗糙,情节涉嫌胡乱编造,但它不仅讲述了黄飞鸿及其弟子的故事,还记录了当时广州武林的各种规矩、江湖人士的行为模式和社会逻辑,从而创造了一个生动的武林世界。
1949年,香港电影导演胡朋偶然看了小说《黄飞鸿的故事》后,决定拍摄一部以黄飞鸿为主人公的武侠电影。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说:
面对粤语武侠电影的尾声,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探索一个现代的“方世玉”或“洪熙官”?如果广东拳击手黄飞鸿的生活故事改编成电影,不仅会提升中国固有的武学精神,也有利于在广东武林中推广珍贵材料。这是一举两得。为什么不呢?为了收集和讨论传奇人物黄飞鸿感人的事迹...我专程拜访了《黄飞鸿传》的原作者朱玉斋大师,并忠实地向他请教...
这就是第一部黄飞鸿电影的诞生。这部电影由两集组成,即《黄飞鸿第一集的鞭子和风摧毁蜡烛》和《黄飞鸿第二集的霸王村之火》。著名演员关德兴饰演黄飞鸿,第一个“香港小姐”李兰饰演主角。许多黄飞鸿的门徒也被邀请去做客。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将创下今年广东电影的纪录,并将大受欢迎。此后,胡朋失去了控制,连续执导了59部黄飞鸿电影,男主角关德兴主演了79部黄飞鸿电影,被誉为“黄飞鸿的重生”。结果,黄飞鸿的门徒被邀请参加聚会。
1956年香港报纸上有一篇题为“黄飞鸿也受到惩罚”的文章,内容如下:
学校对面的空地面...学生们利用这个机会把它作为一个挑战的舞台。小课间休息时,一群群学生在那里展示他们的实力,争取“黄飞鸿”的称号...今天,当几个学生情绪高涨时,老师看到了他们...咒骂了几句后,他们仍然呆在教室里。可怜的“黄飞鸿”也会受到老师的惩罚!
可以看出,当时在香港,“黄飞鸿”已经成为黄飞鸿电影大卖的文化象征。
香港电影对黄飞鸿形象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虽然黄飞鸿是武术专家,但在外表、气质、个性、言语和行为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第一个时期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这是香港电影史上黄飞鸿形象得到最广泛刻画的时期。总共出现了75部以黄飞鸿为主角的电影。他们都是广东武术电影,主要创作者相对固定,主要是关德兴和胡朋。前几部电影在塑造黄飞鸿的性格时,大多保留了普通人的民间传说。例如,在《黄飞鸿的鞭子和风摧毁蜡烛》和《黄飞鸿在刘桦桥上的血腥战争》等电影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他的徒弟梁宽去妓院招妓并和别人打架,这并没有受到主人的任何责备,但黄飞鸿本人在电影中始终保持着浪漫的本性。在梁宽和他的对手被对方杀死后,黄飞鸿要求他的敌人的遗孀打开棺材并销毁尸体,以示报复。这种渗透着民间任侠野性的形象显然与黄飞鸿后来禁止的儒家侠义形象相去甚远。
黄飞鸿的民间野性形象在昙花一现后消失了。在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的黄飞鸿系列中,黄飞鸿逐渐成为儒家侠士。富有同情心的父亲、严厉的老师和严肃的自我是黄飞鸿这一时期性格的基调。
20世纪70年代,黄飞鸿的系列武侠电影经历了低潮,第一阶段的黄飞鸿形象永久固定。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黄飞鸿系列再次出现,成龙和其他人重新演绎了黄飞鸿。这部电影描绘了年轻的黄飞鸿,描绘了黄飞鸿年轻人的冲动和不羁,引起了新一代观众的认可,给黄飞鸿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龙的《黄飞鸿》聚焦于年轻黄飞鸿叛逆不羁的性格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开启了黄飞鸿形象的第三个时期,这也是大陆广大观众最熟悉的黄飞鸿形象。与前两个阶段典型的中国美学和叙事相比,第三阶段的黄飞鸿电影明显借鉴了西方英雄电影中英雄配美的人物设置。就故事背景而言,大部分电影都是以晚清的乱世为背景的。它们显示了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欺凌,官员的无所作为和不正当行为,普通人的冷漠和市侩,这使黄飞鸿在这一时期有了更多的家庭和国家感情。
正是在以上三个阶段的100多部电影的塑造下,黄飞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武术家变成了海内外几代中国人眼中的英雄和大师。
冷战、怀旧、民族主义:“黄飞鸿”
王明科在他的著作《中国的边缘——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中写道:“作为一种理想化的集体记忆,历史不断被改写...作为记忆和口头流传下来的东西,更容易被不断解构和重组,以满足继承人的需求。”黄飞鸿形象的改变也是一部“层层创造的历史”。
中国人一直很欣赏武术作品。然而,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为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是旧社会的封建毒草。武林派和“反动派门”之间也有着各种难以形容的联系,这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非常不利的。结果,中国大陆的武术组织被取缔,武术小说和电影也被关闭。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对武术同样漠不关心。鉴于大多数武侠小说作家和武侠电影作家仍留在大陆和香港,尚不清楚如果他们被允许进入台湾,将对摇摇欲坠的国民党当局产生什么影响。因此,台湾也严格控制武术题材的出版和拍摄。中国大陆和台湾因冷战思维而禁止武术,但东南亚的中国人对武术题材有强烈的需求。人们需要偶像,而香港从内地聚集了许多老上海的电影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香港武侠电影诞生了,而《黄飞鸿》系列是其中最好的一部。
除了冷战的背景之外,早期黄飞鸿电影的诞生也渗透了老广对广州的乡思。
1951年,中国和香港的边界关闭。香港的广东人再也回不了家乡了。许多家庭彼此分离。黄飞鸿在第一阶段对广州的依恋完全体现在片名上:截至1968年直接展示广州地名的67部黄飞鸿电影中有15部是“黄洪飞魏振武羊城”。早期的黄飞鸿电影系列准确再现了广州的文化、地理和普通人的生活习俗:叉烧包、早茶、舞狮表演,服务员肩上扛着毛巾,拿着便携式水壶穿梭于茶客之间。一些评论家说,早期的黄飞鸿电影是“由一群广东移民向广东移民放映的”,其中“广州福的丰富细节帮助他们回忆失去的世界——广州”。在黄飞鸿电影的第二阶段,随着香港与内地多年隔绝,香港人的身份上升,黄飞鸿扮演侠客的地方不再重要,电影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也越来越少,“广州”成了借来的象征。
1991年徐克的《黄飞鸿》上映时,随着回归的临近,香港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徐克的“黄飞鸿”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香港人对自己身份的思考。在演员的选择上,徐克选择了北京人李连杰而不是广东演员来扮演黄飞鸿。与此同时,徐克离开广州市,来到佛山,自称为“佛山的黄飞鸿”,广州是所有黄飞鸿电影的发源地。事实上,黄飞鸿一生中很少在佛山定居。这种环境无疑将把黄飞鸿从它的原始土壤中剥离出来。此时,高举民族主义旗帜的黄飞鸿“从广东的乡镇武术教师转变为晚清的民族英雄,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自上而下地寻求中国”...一方面,它坚持反对外国人欺凌的民族立场,发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它反思自己的落后和民族劣势,适度吸收西方文化的优势”。
正如“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黄飞鸿电影观众对黄飞鸿一定有不同的想象和理解。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价值观的变化,它会不断地被重塑。在“制造”黄飞鸿的过程中,朱玉斋对黄飞鸿就像保罗对耶稣或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一样。朱玉斋创作的黄飞鸿在冷战、乡愁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下经历了多次解构和重构。在60多年的时间里,它给我们留下了100多部黄飞鸿电影和各种各样的人物,并最终把一个不知名的武术家变成了所有中国人眼中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