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起源于中国什么时候?

汉族在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源于宋代,并在明代盛行。

据说第五代后蜀国的君主孟昶是一个喜欢不落俗套的国王。公元964年底的除夕,他突然想到让他的一个学士学生辛殷寻在桃木板上写两句话,并把它们挂在客厅的门框上作为桃色护身符。这两句话是“余庆新年,长春嘉杰”。

这些照片来自互联网。

第一句大意是新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产。第二句的主要意思是春节预示着春节。此后,符涛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明平行楹联已被用来取代“申屠”和“雷宇”,而且拓展了符涛的内涵,不仅是为了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祷和许愿的内容。这成了我国最早的春联。

春联出现在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是很常见的。王安石在他的诗《元日》中写道,“一岁时,春风在鞭炮的声音中温暖了屠苏。在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学生日,新的桃子总是被旧的代替,“这反映了每个家庭在除夕悬挂桃子饰物的盛大场合。与此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桃符在红色纸上象征幸福和吉祥的书写,桃符先前承担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到门神身上,而桃符的内容也逐渐演变为表达人们对来年好运和丰收的美好祝愿。

这些照片来自互联网。

“春联”一词出现在明初。明朝的朱元璋当皇帝时,他喜欢排场,也喜欢家家户户每年除夕张贴的桃符,所以他想推广桃符。除夕之前,他颁布了一项皇家法令,要求金陵的每个家庭在门框上贴一副用红纸写的对联来迎接春节。

春节对联的第一天早上,朱元璋乔装出行,挨家挨户检查对联。每当他看到写得很好的春联时,他都非常高兴,充满了赞美。朱元璋看到一个家庭在旅途中没有贴春联,非常生气。他问原因是什么。服务员回答说:“这是一个杀猪卖猪的师傅。新年期间,他非常忙,没有时间请人来写。”朱元璋命令人们用墨、纸、砚为家人写一副对联:“两只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砍断是非之根。”写完后,继续巡逻。

这些照片来自互联网。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后回到朝廷,他又路过了。看到肉店还没有贴出他写的对联,他问发生了什么事。主人恭敬地答道:“这对联是皇帝自己写的。我们高高挂在中殿,每天烧香。”朱元璋非常高兴,命令侍从给家里32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命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通过颁布行政命令和敕令在每户人家推广的。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